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5页 |
1. 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 第9-11页 |
2. 国内《左传》“季札观乐”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第1章 季札观乐背景 | 第15-25页 |
1.1 吴公子札 | 第15-18页 |
1.1.1 三让其位 | 第15-16页 |
1.1.2 行聘中原 | 第16-17页 |
1.1.3 徐国挂剑 | 第17-18页 |
1.2 观乐原因 | 第18-21页 |
1.2.1 求贤朝圣的个人追求 | 第18-20页 |
1.2.2 吴国兴起的政治需要 | 第20-21页 |
1.3 春秋时期社会环境 | 第21-25页 |
1.3.1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政治现状 | 第21-23页 |
1.3.2 新旧交替的文化氛围 | 第23-25页 |
第2章 季札观乐内容 | 第25-61页 |
2.1 风、雅、颂 | 第25-50页 |
2.1.1 国风(上) | 第25-34页 |
2.1.2 国风(中) | 第34-41页 |
2.1.3 国风(下) | 第41-43页 |
2.1.4 大雅、小雅 | 第43-48页 |
2.1.5 颂 | 第48-50页 |
2.2 季札见舞 | 第50-54页 |
2.2.1 文王之舞与武王之舞 | 第50-52页 |
2.2.2 商汤之舞 | 第52-53页 |
2.2.3 夏禹之舞 | 第53页 |
2.2.4 虞舜之舞 | 第53-54页 |
2.3 观乐性质 | 第54-61页 |
2.3.1 “通嗣君”与季札聘鲁规程 | 第54-57页 |
2.3.2 雅乐与新声 | 第57-61页 |
第3章 季札观乐与春秋时期《诗》的传播与接受 | 第61-75页 |
3.1 鲁国周乐的保存 | 第61-64页 |
3.1.1 周公封国与鲁之“四代乐” | 第61-62页 |
3.1.2 鲁国历史与周乐的衰亡 | 第62-64页 |
3.2 吴国与《诗经》 | 第64-68页 |
3.2.1 吴国对华夏文化的接受过程 | 第64-66页 |
3.2.2 《诗经》在吴国的传播 | 第66-68页 |
3.3 季札观乐与孔子删诗 | 第68-75页 |
3.3.1 春秋时期《诗》集结与孔子删诗 | 第68-71页 |
3.3.2 十五国风顺序 | 第71-75页 |
第4章 季札观乐的影响 | 第75-87页 |
4.1 季札观乐与孔门诗学 | 第75-81页 |
4.1.1 季札观乐对孔子诗乐主张的影响 | 第75-78页 |
4.1.2 季札观乐对孟子诗学主张的影响 | 第78-81页 |
4.2 季札观乐与汉代诗学 | 第81-87页 |
4.2.1 季札观乐与《毛诗序》 | 第81-84页 |
4.2.2 季札观乐对《史记·乐书》与《汉书·礼乐志》的影响 | 第84-87页 |
余论 季札对吴文化的影响 | 第87-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