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16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模型介绍 | 第16-27页 |
2.1 金融发展理论 | 第16-19页 |
2.1.1 金融发展理论的演变 | 第16-18页 |
2.1.2 金融发展理论的最新动态——金融生态论 | 第18-19页 |
2.2 金融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 第19-22页 |
2.2.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 | 第19-20页 |
2.2.2 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 | 第20-21页 |
2.2.3 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21-22页 |
2.3 广义矩估计法(GMM) | 第22-27页 |
2.3.1 总体矩与样本矩 | 第22页 |
2.3.2 矩估计(MM) | 第22-23页 |
2.3.3 广义矩估计(GMM) | 第23-27页 |
第3章 赣南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 第27-46页 |
3.1 赣南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现状 | 第27-35页 |
3.1.1 经济基础环境 | 第28-31页 |
3.1.2 金融发展环境 | 第31-32页 |
3.1.3 法治环境 | 第32-33页 |
3.1.4 行政服务环境 | 第33-34页 |
3.1.5 社会诚信环境 | 第34-35页 |
3.2 赣南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 | 第35-43页 |
3.2.1 评估模型的构建 | 第35-36页 |
3.2.2 经济基础水平评价 | 第36-38页 |
3.2.3 金融发展水平的评价 | 第38-39页 |
3.2.4 法治环境水平评价 | 第39-40页 |
3.2.5 行政服务环境水平评价 | 第40-41页 |
3.2.6 社会诚信环境水平评价 | 第41-42页 |
3.2.7 金融生态环境的总体评价 | 第42-43页 |
3.3 赣南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4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赣南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 第46-55页 |
4.1 模型建立与变量选取 | 第46-48页 |
4.1.1 模型建立 | 第46-47页 |
4.1.2 变量选取 | 第47-48页 |
4.2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 第48-49页 |
4.2.1 研究方法 | 第48-49页 |
4.2.2 数据说明 | 第49页 |
4.3 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总量增长的关联性实证分析 | 第49-52页 |
4.3.1 实证结果 | 第49-51页 |
4.3.2 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4.4 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结构升级的关联性实证分析 | 第52-54页 |
4.4.1 实证结果 | 第52-53页 |
4.4.2 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振兴赣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55-61页 |
5.1 完善赣南地区金融生态主体布局 | 第55页 |
5.2 优化赣南地区生态金融生态环境 | 第55-58页 |
5.2.1 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 | 第55-56页 |
5.2.2 加快金融中介服务组织建设 | 第56-57页 |
5.2.3 规范政府行为,打造服务性政府 | 第57页 |
5.2.4 完善金融法治环境 | 第57-58页 |
5.2.5 健全社会征信平台 | 第58页 |
5.3 促进赣南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 第58-60页 |
5.3.1 树立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发展观 | 第58-59页 |
5.3.2 加强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联与互动 | 第59-60页 |
5.4 其他配套措施 | 第60-6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4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1-62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A 金融生态环境调查问卷表 | 第67-69页 |
附录B 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权重表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