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序言 | 第10-16页 |
一、立论依据 | 第10-15页 |
1.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5页 |
二、研究方案 | 第15-16页 |
1.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5页 |
2.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页 |
3.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第15-16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之前的西方国家理论概览 | 第16-32页 |
第一节 柏拉图的国家观 | 第16-20页 |
1.国家的意义、价值 | 第17页 |
2.正义的城邦——《理想国》的制度设计 | 第17-20页 |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的国家学说 | 第20-23页 |
1.国家的理想 | 第20-22页 |
2.可实现的理想国家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康德的国家理论 | 第23-26页 |
1.《永久和平论》中的“民族国家”与“世界大同” | 第23-25页 |
2.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康德对个人私有财产的辩护 | 第25-26页 |
第四节 黑格尔的伦理共同体 | 第26-32页 |
1.作为国家理论逻辑起点的“自由” | 第26-28页 |
2.私有财产的来源 | 第28-29页 |
3.需要体系的市民社会 | 第29-30页 |
4.《法哲学原理》构建的理性国家 | 第30-32页 |
第二章 马克思的国家学说 | 第32-48页 |
第一节 马克思国家学说的时代背景 | 第32-35页 |
第二节 马克思对前人国家学说的批判与继承 | 第35-40页 |
1.作为现实和实践的“人” | 第35-36页 |
2.异化劳动带来的私有财产 | 第36-37页 |
3.利益体系的市民社会 | 第37-38页 |
4.阶级斗争的国家构成 | 第38-39页 |
5.自由人联合体之新社会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国家的起源与性质 | 第40-44页 |
1.国家的起源 | 第40-42页 |
2.国家的性质 | 第42-44页 |
第四节 国家的消亡与人的全面发展 | 第44-48页 |
1.国家的消亡 | 第44-45页 |
2.人的全面发展 | 第45-48页 |
第三章 当代中国现状与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双向调适 | 第48-54页 |
第一节 中国特色与世界历史 | 第48-51页 |
第二节 马克思国家学说中国化的困境、出路与价值 | 第51-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