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2-15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3 研究思路及结构 | 第13-14页 |
1.2.4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4-15页 |
2 历史园林解析 | 第15-23页 |
2.1 历史园林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2.1.1 古典园林 | 第15页 |
2.1.2 历史名园 | 第15页 |
2.1.3 古迹 | 第15-16页 |
2.1.4 文化遗产 | 第16页 |
2.2 历史园林概念阐述 | 第16-18页 |
2.2.1 历史园林概念 | 第16-17页 |
2.2.2 历史园林概念界定 | 第17页 |
2.2.3 历史园林特征分析 | 第17-18页 |
2.3 历史园林价值 | 第18-20页 |
2.3.1 史料价值 | 第18页 |
2.3.2 使用价值 | 第18-19页 |
2.3.3 文化价值 | 第19页 |
2.3.4 科学价值 | 第19页 |
2.3.5 艺术价值 | 第19-20页 |
2.4 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园林的关系 | 第20-23页 |
2.4.1 中国历史园林 | 第20-21页 |
2.4.2 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园林 | 第21-23页 |
3 历史园林保护与利用 | 第23-31页 |
3.1 保护和利用概念及关系 | 第23-24页 |
3.1.1 保护 | 第23页 |
3.1.2 利用 | 第23页 |
3.1.3 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 | 第23-24页 |
3.2 历史园林保护的原则 | 第24-27页 |
3.2.1 整体性原则 | 第24-25页 |
3.2.2 原真性原则 | 第25-26页 |
3.2.3 全面性原则 | 第26页 |
3.2.4 可读性原则 | 第26页 |
3.2.5 合理的保护与利用原则 | 第26-27页 |
3.3 历史园林保护内容 | 第27-28页 |
3.3.1 物质形态 | 第27-28页 |
3.3.2 非物质形态 | 第28页 |
3.4 历史园林保护基本方法 | 第28-29页 |
3.4.1 历史园林的维护和保护 | 第28页 |
3.4.2 历史园林的修复和重建 | 第28-29页 |
3.4.3 提升保护的公众参与度 | 第29页 |
3.5 历史园林利用的基本方法 | 第29-31页 |
3.5.1 深入研究并且拓展我国造园的传统技艺 | 第29页 |
3.5.2 探究历史遗留,充分开发人文思想领域价值 | 第29-30页 |
3.5.3 合理引导游人同园林文化之间进行沟通 | 第30-31页 |
4 中西方历史园林保护理念概述及案例分析 | 第31-43页 |
4.1 我国的历史园林保护 | 第31-32页 |
4.2 国际的历史园林保护 | 第32-34页 |
4.2.1 法国历史园林保护 | 第32-33页 |
4.2.2 英国历史园林保护 | 第33页 |
4.2.3 美国历史园林保护 | 第33-34页 |
4.3 中、西方在历史园林保护中的理念差异 | 第34-35页 |
4.4 国内外历史园林保护案例分析 | 第35-43页 |
4.4.1 英国邱园的保护与发展案例分析 | 第35-38页 |
4.4.2 上海豫园保护与修缮案例分析 | 第38-43页 |
5 辉县百泉综述 | 第43-69页 |
5.1 辉县 | 第43-45页 |
5.1.1 辉县历史沿革 | 第43-44页 |
5.1.2 辉县地理环境 | 第44页 |
5.1.3 文化遗产 | 第44-45页 |
5.2 辉县百泉 | 第45-53页 |
5.2.1 概述 | 第45-47页 |
5.2.2 地理位置 | 第47页 |
5.2.3 形成与结构布局 | 第47-51页 |
5.2.4 百泉名称考 | 第51页 |
5.2.5 百泉历史沿革 | 第51-53页 |
5.3 百泉人文建筑 | 第53-68页 |
5.3.1 啸台 | 第55页 |
5.3.2 卫源庙 | 第55-57页 |
5.3.3 清晖阁 | 第57-58页 |
5.3.4 孔庙 | 第58-59页 |
5.3.5 天爷王母殿(三清观) | 第59-60页 |
5.3.6 邵夫子祠 | 第60-61页 |
5.3.7 百泉书院/乾隆行宫 | 第61-62页 |
5.3.8 龙亭(御碑亭) | 第62-63页 |
5.3.9 百泉碑廊 | 第63-68页 |
5.4 百泉保护的必要性 | 第68-69页 |
5.4.1 百泉是河南历史的见证 | 第68页 |
5.4.2 百泉在园林建筑方面蕴含的科学和艺术意义 | 第68页 |
5.4.3 传承的丰富文化内涵 | 第68-69页 |
6 百泉保护与利用现存问题及解决建议 | 第69-99页 |
6.1 百泉内部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69-83页 |
6.1.1 百泉湖断流 | 第69-72页 |
6.1.2 建筑及文物遗址保护不当 | 第72-76页 |
6.1.3 现代建筑、休闲设施与园林风格不相符 | 第76页 |
6.1.4 百泉周边环境问题 | 第76-80页 |
6.1.5 园林基础设施不健全 | 第80-81页 |
6.1.6 空间利用不合理 | 第81-82页 |
6.1.7 百泉文化的缺失 | 第82页 |
6.1.8 百泉公众保护意识缺乏 | 第82-83页 |
6.2 百泉的保护措施 | 第83-99页 |
6.2.1 百泉湖的恢复 | 第83-85页 |
6.2.2 百泉古建筑、人文文化遗址保护 | 第85-86页 |
6.2.3 明确百泉功能定位 | 第86页 |
6.2.4 百泉周边环境的整治 | 第86-95页 |
6.2.5 完善园林的基础设施 | 第95-97页 |
6.2.6 利用闲置空间 | 第97页 |
6.2.7 人文及当地文化的引入 | 第97-98页 |
6.2.8 加强政府参与监督,提高公从参与保护百泉的积极性 | 第98-99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5-107页 |
附录 | 第107-108页 |
1.图录 | 第107-108页 |
2.表录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