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农业资源类型及评价论文

我国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4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5页
        一 研究背景第11-14页
        二 研究意义第14-15页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5-18页
        一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第15-16页
        二 研究内容第16-17页
        三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7-18页
    第三节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第18-23页
        一 国外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综述第18-19页
        二 国内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综述第19-21页
        三 理论基础第21-23页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第23-24页
第二章 典型国家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及经验第24-29页
    第一节 欧美国家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及经验第24-25页
        一 美国耕地保护补偿经验第24-25页
        二 英国耕地保护补偿经验第25页
    第二节 日韩国家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及经验第25-26页
        一 日本耕地保护补偿经验第25-26页
        二 韩国耕地保护补偿经验第26页
    第三节 启示与借鉴第26-29页
第三章我国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现状、问题及原因第29-37页
    第一节 我国现行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现状第29-32页
        一 以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为主要目的投资政策第29页
        二 综合性收入补贴政策第29-30页
        三 专项生产补贴政策第30-31页
        四 最低收购价第31-32页
    第二节 我国现行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存在问题第32-34页
        一 补偿标准低且耕地价值单一化第32-33页
        二 耕地保护补偿方式单一第33页
        三 补偿资金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难保证第33-34页
        四 配套制度及前期工作滞后,建立补偿机制关联成本较高第34页
    第三节 我国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4-37页
        一 未充分认识耕地资源的总价值及其正外部性第34-35页
        二 土地市场行政色彩浓厚,农村土地产权残缺第35页
        三 政府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弱第35-36页
        四 耕地保护补偿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第36-37页
第四章 我国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绩效实证分析第37-46页
    第一节 指标选择第37页
    第二节 数据来源第37-38页
    第三节 我国耕地保护补偿政策的运行效果测算第38-44页
    第四节 我国耕地保护补偿政策运行绩效测算结论第44-46页
第五章 我国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构建与路径选择第46-56页
    第一节 耕地保护补偿市场机制构建的理论依据第46-47页
        一 产权理论第46页
        二 土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原理第46-47页
    第二节 耕地保护补偿市场机制原则的确立第47-48页
        一 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第47页
        二 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相结合的原则第47-48页
        三 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第48页
    第三节 基于市场机制的耕地保护补偿体系设计第48-53页
        一 明晰的农地产权第48页
        二 多样化的补偿方式第48-49页
        三 完善的组织及法律监管体系第49-50页
        四 全面的耕地保护补偿价值构成体系及核算标准第50-53页
    第四节 我国耕地保护补偿市场机制实现的路径第53-56页
        一 推进土地确权,建立完整农地产权结构第53-54页
        二 货币补偿、农业补贴、技术支持等方式并行第54页
        三 强化政府职能与法律监管,提高政府履职效率第54-55页
        四 将发展权价值纳入补偿标准测算第55-56页
第六章 我国耕地保护补偿市场机制运行的政策建议第56-60页
    第一节 提高耕地占用税和费,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基金第56页
    第二节 建立科学的价值核算体系,保证补偿标准的合理性第56-57页
    第三节 多措并举,因地制宜,促进保护补偿方式多元化第57页
    第四节 建立科学的耕地保护成本与效益评估体系第57-58页
    第五节 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法律保障体系第58页
    第六节 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组织体系第58-6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0-62页
    第一节 主要结论第60-61页
    第二节 未来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第66-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宁化县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下一篇:高压静电场影响循环冷却水CaCO3结晶行为及动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