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路面径流污染成分及特性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路面径流污染控制措施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渗滤结构对路面径流污染净化机理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 课题来源 | 第20-21页 |
2 路面径流污染特性分析 | 第21-29页 |
2.1 路面径流污染的来源和种类 | 第21-22页 |
2.2 采样方法与水质检测方法 | 第22-23页 |
2.2.1 采样点与采样方法 | 第22-23页 |
2.2.2 水质检测方法 | 第23页 |
2.3 路面径流污染物特性分析 | 第23-27页 |
2.3.1 路面径流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 | 第23-25页 |
2.3.2 路面径流污染物赋存状态分析 | 第25-26页 |
2.3.3 路面径流污染物粒度分析 | 第26-27页 |
2.4 路面径流雨水的实验室配制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松散颗粒净化层渗滤试验研究 | 第29-43页 |
3.1 松散粒状材料选取与试验方案设计 | 第29-34页 |
3.1.1 松散粒状材料的选取 | 第29-31页 |
3.1.2 松散颗粒净化层基本性能测试 | 第31-33页 |
3.1.3 渗滤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案 | 第33-34页 |
3.2 松散颗粒净化层对径流污染净化效果分析 | 第34-39页 |
3.2.1 松散颗粒净化层综合净化效果分析 | 第34-36页 |
3.2.2 铺装厚度对路面径流污染净化效果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3 材料颗粒粒径对路面径流污染净化效果的影响 | 第37-39页 |
3.3 松散颗粒净化层结构优化组合设计 | 第39-42页 |
3.3.1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松散颗粒净化层结构优化组合方法 | 第39-41页 |
3.3.2 组合松散颗粒净化层净化效果分析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透水混凝土渗滤试验研究 | 第43-55页 |
4.1 透水混凝土组成设计 | 第43-45页 |
4.1.1 原材料 | 第43页 |
4.1.2 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43-45页 |
4.1.3 透水混凝土成型与养护 | 第45页 |
4.2 透水混凝土基本性能测试 | 第45-48页 |
4.2.1 基本性能测试方法 | 第45-46页 |
4.2.2 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与空隙率的关系模型 | 第46-47页 |
4.2.3 透水混凝土渗透系数与空隙率的关系模型 | 第47-48页 |
4.3 基于减少径流量的透水混凝土铺面空隙率设计 | 第48-50页 |
4.4 透水混凝土渗滤试验 | 第50-53页 |
4.4.1 渗滤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案 | 第50页 |
4.4.2 空隙率对透水混凝土净化效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4.4.3 污染物浓度对透水混凝土净化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4.4.4 降雨强度对透水混凝土净化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5 渗滤结构对路面径流污染的净化机理分析 | 第55-77页 |
5.1 渗滤结构净化前后径流水样粒度分析 | 第55-64页 |
5.1.1 激光粒度分析仪及其工作原理 | 第55-56页 |
5.1.2 粒度分布理论及其表征参数 | 第56-57页 |
5.1.3 松散颗粒净化层净化前后径流水样粒度分析 | 第57-61页 |
5.1.4 透水混凝土净化前后径流水样粒度分析 | 第61-64页 |
5.2 松散粒状材料净化前后微观图像及元素分析 | 第64-68页 |
5.2.1 松散粒状材料净化前后微观图像分析 | 第64-66页 |
5.2.2 松散粒状材料净化前后污染元素分析 | 第66-68页 |
5.3 渗滤结构阻滞路面径流污染长期效应分析 | 第68-74页 |
5.3.1 长模拟周期渗滤试验方案 | 第68-69页 |
5.3.2 松散颗粒净化层阻滞路面径流污染长期效应分析 | 第69-71页 |
5.3.3 透水混凝土阻滞路面径流污染长期效应分析 | 第71-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7-78页 |
6.2 创新点 | 第78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85-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