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UDA的水文模型并行算法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6页 |
| 1.1.1 CUDA概述 | 第10-13页 |
| 1.1.2 水文模型概述 | 第13-15页 |
| 1.1.3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1.4 实验环境 | 第18-19页 |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水文模型及常用分析方法 | 第20-30页 |
| 2.1 水文模型中基于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 | 第20-22页 |
| 2.1.1 栅格数据组织结构 | 第20-21页 |
| 2.1.2 栅格数据在水文分析上的优势 | 第21-22页 |
| 2.2 水系提取模型简介 | 第22-28页 |
| 2.2.1 洼地的识别与处理 | 第23-24页 |
| 2.2.2 水流方向的确定 | 第24-26页 |
| 2.2.3 汇流量的计算 | 第26页 |
| 2.2.4 分水线的确定和流域的生成 | 第26-27页 |
| 2.2.5 河网的提取 | 第27页 |
| 2.2.6 子流域的划分 | 第27-28页 |
| 2.3 新安江模型简介 | 第28-29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基于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并行算法研究 | 第30-42页 |
| 3.1 基于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并行可行性分析 | 第30-33页 |
| 3.2 基于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并行算法研究 | 第33-40页 |
| 3.3 结果对比 | 第40-41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水系提取模型并行算法研究 | 第42-58页 |
| 4.1 水系提取模型并行可行性分析 | 第42-45页 |
| 4.2 水系提取模型并行算法研究 | 第45-54页 |
| 4.2.1 洼地的识别与处理 | 第45-51页 |
| 4.2.2 水流方向的确定 | 第51-52页 |
| 4.2.3 汇流量的计算 | 第52-53页 |
| 4.2.4 河网的提取 | 第53-54页 |
| 4.3 结果对比 | 第54-56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五章 新安江模型并行算法研究 | 第58-70页 |
| 5.1 新安江模型并行可行性分析 | 第58-63页 |
| 5.2 新安江模型并行算法研究 | 第63-66页 |
| 5.2.1 蒸散发计算 | 第64-65页 |
| 5.2.2 产流计算和分水源计算 | 第65-66页 |
| 5.3 结果对比 | 第66-69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 6.1 结论 | 第70-71页 |
| 6.2 展望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