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态学和地区分布论文--水生微生物学论文

典型海域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意义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8-33页
    1 海洋微生物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18-23页
        1.1 海洋微生物生态学简述第18-19页
        1.2 微生物介导的地球化学反应过程第19-23页
            1.2.1 微生物与海洋碳循环第19-20页
            1.2.2 微生物与海洋氮循环第20-21页
            1.2.3 微生物与海洋硫循环第21-22页
            1.2.4 微生物与海洋磷循环第22-23页
        1.3 微生物之间的共存模式第23页
    2 中国近海概述第23-25页
        2.1 渤黄海域环境概述第23-24页
        2.2 南海北部珠江口环境概述第24-25页
    3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和南太平洋环流区概述第25-27页
        3.1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第25-26页
        3.2 南太平洋环流区概述第26-27页
    4 海洋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技术第27-32页
        4.1 传统非培养方法第27-30页
            4.1.1 克隆文库的构建第27-28页
            4.1.2 指纹图谱的构建第28页
            4.1.3 荧光定量 PCR(qPCR)第28-29页
            4.1.4 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催化报告沉积-荧光原位杂交(CARD-FISH)第29页
            4.1.5 流式细胞仪技术第29-30页
        4.2 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第30-32页
            4.2.1 基于分子标记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第30页
            4.2.2 宏基因组(Metagenome)第30-31页
            4.2.3 宏转录组(Metatranscriptome)第31页
            4.2.4 宏蛋白组(Metaproteome)第31-32页
    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2-33页
第二章 溶解氧和营养盐依赖的珠江口浮游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第33-6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4-40页
        1.1 主要仪器第34页
        1.2 样品采集第34-35页
        1.3 样品处理第35-36页
            1.3.1 流式细胞仪计数第35页
            1.3.2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第35-36页
        1.4 微微型浮游生物计数第36页
        1.5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第36-40页
            1.5.1 环境总 DNA 的提取第36页
            1.5.2 16S rRNA 基因片段的扩增第36页
            1.5.3 扩增子的纯化、定量以及测序第36-37页
            1.5.4 原始序列质量过滤以及 OTU 划分第37-38页
            1.5.5 生物信息学与统计学分析第38-40页
    2 实验结果第40-60页
        2.1 珠江口水体环境特征第40页
        2.2 微微型浮游生物的丰度第40-42页
        2.3 细菌多样性分析第42-52页
            2.3.1 测序统计、细菌多样性与丰富度指数第42页
            2.3.2 细菌群落组成第42-48页
            2.3.3 细菌群落结构第48-49页
            2.3.4 亚热带与温带河口细菌群落组成比较第49-50页
            2.3.5 细菌主要类群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第50-52页
        2.4 古菌多样性分析第52-60页
            2.4.1 测序统计、古菌多样性与丰富度指数第52-54页
            2.4.2 古菌群落组成第54-58页
            2.4.3 古菌群落结构第58-60页
    3 讨论第60-66页
        3.1 环境依赖的珠江口浮游微生物水平分布特征第60-62页
        3.2 环境依赖的珠江口浮游微生物垂直分布特征第62-64页
        3.3 缺氧对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第64-66页
第三章 珠江口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响应第66-8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6-68页
        1.1 样品采集第66-67页
        1.2 环境总 DNA 的提取第67页
        1.3 16S rRNA 基因片段的扩增、测序以及 OTU 的划分第67页
        1.4 生物信息学与统计学分析第67-68页
            1.4.1 序列标准化以及多样性分析第67页
            1.4.2 环境因素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第67页
            1.4.3 统计学检验第67-68页
    2 实验结果第68-77页
        2.1 珠江口沉积物样本环境特征第68页
        2.2 细菌多样性分析第68-73页
            2.2.1 测序统计、细菌多样性与丰富度指数第68-70页
            2.2.2 细菌群落组成第70页
            2.2.3 不同类型样品细菌指示类群第70-73页
        2.3 古菌多样性分析第73-75页
            2.3.1 测序统计、古菌多样性与丰富度指数第73页
            2.3.2 古菌群落组成第73-75页
            2.3.3 不同类型样品古菌指示类群第75页
        2.4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第75-76页
        2.5 微生物群落变化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第76-77页
            2.5.1 细菌群落变化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第76-77页
            2.5.2 古菌群落变化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第77页
    3 讨论第77-81页
        3.1 珠江口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第77-78页
        3.2 环境因素与珠江口沉积物微生物群落变化的相关性第78-79页
        3.3 珠江口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的分布模式第79-81页
第四章 中国北部边缘海沉积物的微生物生物地理学分布第81-9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1-85页
        1.1 样品采集第81-83页
        1.2 qPCR 分析第83-84页
            1.2.1 环境总 DNA 的提取第83页
            1.2.2 qPCR第83-84页
        1.3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第84-85页
            1.3.1 DNA 提取、16S rRNA 基因片段的扩增、测序以及 OTU 的划分第84页
            1.3.2 生物信息学与统计学分析第84-85页
    2 实验结果第85-94页
        2.1 中国北部边缘海沉积物样本环境特征第85页
        2.2 qPCR 分析第85页
        2.3 细菌多样性分析第85-88页
            2.3.1 测序统计、细菌多样性与丰富度指数第85-86页
            2.3.2 细菌群落组成第86-88页
        2.4 古菌多样性分析第88-92页
            2.4.1 测序统计、古菌多样性与丰富度指数第88-91页
            2.4.2 古菌群落组成第91-92页
        2.5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第92-93页
        2.6 微生物地理分布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第93-94页
            2.6.1 细菌类群地理分布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第93页
            2.6.2 古菌类群地理分布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第93页
            2.6.3 地理距离与环境因素的相对影响第93-94页
    3 讨论第94-99页
        3.1 中国北部边缘海沉积物微生物的地理分布模式第95页
        3.2 地理距离与环境因素对微生物地理分布模式的相对影响第95-96页
        3.3 中国北部边缘海沉积物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分布模式第96-99页
第五章 近海沉积物微生物群落共存模式探索第99-10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0页
    2 实验结果第100-103页
        2.1 细菌网络关系第100-101页
        2.2 细菌功能类群网络关系第101-102页
        2.3 古菌网络关系第102-103页
    3 讨论第103-106页
第六章 南太平洋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初探第106-11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7-108页
        1.1 样品采集第107页
        1.2 环境总 DNA 的提取第107-108页
        1.3 16S rRNA 基因片段的扩增、克隆以及测序第108页
        1.4 序列除杂、OTU 聚簇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第108页
        1.5 不同深度样品微生物组成的比较第108页
    2 实验结果第108-116页
        2.1 细菌克隆文库分析第108-114页
        2.2 细菌群落变化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第114-116页
        2.3 古菌克隆文库分析第116页
    3 讨论第116-119页
第七章 结论第119-123页
    1 全文总结第119-121页
    2 主要创新点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39页
致谢第139-140页
个人简历第140-141页
已发表或正在撰写的学术论文第141-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城市化时空格局与过程
下一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城市功能组织协调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