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7-3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第17-2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1.1.2 研究问题 | 第19-20页 |
1.2 研究思路、研究意义与技术路线 | 第20-24页 |
1.2.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0-22页 |
1.2.2 研究意义与创新 | 第22-23页 |
1.2.3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3 方法论与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3.1 方法论 | 第2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4 案例区域的选择及其基本情况 | 第25-37页 |
1.4.1 选择依据 | 第25-26页 |
1.4.2 长三角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区 | 第26-27页 |
1.4.3 长三角区域范围与区位 | 第27-28页 |
1.4.4 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概况 | 第28-37页 |
2 相关概念与文献梳理 | 第37-6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7-39页 |
2.1.1 区域旅游 | 第37-38页 |
2.1.2 旅游空间结构 | 第38-39页 |
2.1.3 区域旅游合作 | 第39页 |
2.2 相关研究进展 | 第39-61页 |
2.2.1 外文文献梳理 | 第40-45页 |
2.2.2 国内文献梳理 | 第45-58页 |
2.2.3 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述评 | 第58-61页 |
3 区域旅游发展机制的基本理论 | 第61-83页 |
3.1 理论基础 | 第61-72页 |
3.1.1 旅游系统论 | 第61-69页 |
3.1.2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关系理论 | 第69-72页 |
3.2 区域旅游系统的构建与组成 | 第72-73页 |
3.2.1 区域旅游系统模型构建 | 第72-73页 |
3.2.2 区域旅游系统的解构 | 第73页 |
3.3 区域旅游功能分工与合作 | 第73-78页 |
3.3.1 旅游空间功能的基本条件分析 | 第73-76页 |
3.3.2 旅游空间功能的判定依据 | 第76-78页 |
3.3.3 基于功能的区域旅游空间合作关系 | 第78页 |
3.4 区域旅游功能空间的产业布局 | 第78-81页 |
3.4.1 区域旅游发展中旅游业的构成 | 第78-79页 |
3.4.2 区域旅游的产业框架 | 第79-80页 |
3.4.3 各功能空间的产业布局 | 第80-81页 |
3.5 小结 | 第81-83页 |
4 区域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比较 | 第83-99页 |
4.1 区域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83-89页 |
4.1.1 区域旅游发展的驱动因素 | 第83-84页 |
4.1.2 区域旅游发展的驱动模型 | 第84页 |
4.1.3 要素分析 | 第84-89页 |
4.2 区域旅游发展模式分析与比较 | 第89-93页 |
4.2.1 六种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 第89-92页 |
4.2.2 六种模式的经济效益比较 | 第92-93页 |
4.3 资源—市场合作驱动型区域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 第93-97页 |
4.3.1 形成原因 | 第94-95页 |
4.3.2 形成发展过程 | 第95-97页 |
4.4 小结 | 第97-99页 |
5 资源—市场合作驱动下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演进 | 第99-115页 |
5.1 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变迁的背景 | 第99-103页 |
5.1.1 我国区域旅游发展历程 | 第99-100页 |
5.1.2 旅游产业正在经历转型 | 第100-103页 |
5.2 资源—市场合作驱动下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变 | 第103-107页 |
5.2.1 散点状旅游空间格局 | 第103-104页 |
5.2.2 单极旅游空间格局 | 第104页 |
5.2.3 放射状旅游空间格局 | 第104-105页 |
5.2.4 多极分层旅游空间格局 | 第105-106页 |
5.2.5 多极网络化旅游空间格局 | 第106-107页 |
5.3 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进:2001-2012年的数据分析 | 第107-113页 |
5.3.1 衡量维度与研究方法 | 第107-109页 |
5.3.2 旅游空间结构演进的测度 | 第109-110页 |
5.3.3 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进趋势 | 第110-113页 |
5.4 小结 | 第113-115页 |
6 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功能、空间关系与空间组织 | 第115-135页 |
6.1 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功能分析 | 第115-120页 |
6.1.1 旅游空间功能的测算结果 | 第115-116页 |
6.1.2 旅游空间功能分工 | 第116-117页 |
6.1.3 可能的旅游空间功能合作 | 第117-118页 |
6.1.4 旅游空间功能可能的变化 | 第118-120页 |
6.2 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关系 | 第120-128页 |
6.2.1 测度方法 | 第121-122页 |
6.2.2 长三角区域旅游城市等级判定 | 第122-124页 |
6.2.3 旅游空间经济关系分析 | 第124-128页 |
6.3 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组织 | 第128-133页 |
6.3.1 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组织的分析框架 | 第128-130页 |
6.3.2 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组织体系构建 | 第130-133页 |
6.4 小结 | 第133-135页 |
7 资源—市场合作驱动下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思路 | 第135-149页 |
7.1 基于空间合作的区域旅游发展思路 | 第136-138页 |
7.1.1 推动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 | 第136页 |
7.1.2 依据旅游功能开展区域旅游空间分工合作 | 第136-137页 |
7.1.3 形成旅游目的地分工协作的空间格局 | 第137-138页 |
7.2 基于产业空间组织的区域旅游发展思路 | 第138-141页 |
7.2.1 推动长三角区域旅游企业空间组织网络化发展 | 第138-140页 |
7.2.2 联盟与一体化是旅游企业空间网络形成的重要方式 | 第140-141页 |
7.3 不同功能空间的产业发展与布局 | 第141-148页 |
7.3.1 中心城市的旅游业发展与布局——以上海为例 | 第141-144页 |
7.3.2 目的地的旅游业发展与布局——以杭州为例 | 第144-147页 |
7.3.3 过境地的旅游产业发展与布局——以湖州为例 | 第147-148页 |
7.4 小结 | 第148-149页 |
8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49-155页 |
8.1 结论 | 第149-153页 |
8.1.1 形成了区域旅游发展机制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 第149-151页 |
8.1.2 析出了区域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六大模式 | 第151页 |
8.1.3 研究了成功模式的典型案例区域 | 第151-153页 |
8.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53-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7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7-17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