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论文--航空制造工艺论文--制造工艺过程及设备论文

新型三坐标并联动力头弹性动力学与切削稳定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图清单第10-13页
表清单第13-14页
字母注释表第14-20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33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0-2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2-31页
        1.2.1 铣削力建模第22-24页
        1.2.2 切削动力学第24-27页
        1.2.3 考虑系统动态特性的切削动力学模型第27-31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1-33页
第二章 运动学分析及后置处理第33-48页
    2.1 引言第33页
    2.2 系统简介第33-40页
        2.2.1 坐标系建立第34-36页
        2.2.2 A3 头位置逆解分析第36-40页
    2.3 工作空间分析第40-42页
    2.4 专用后置处理系统第42-46页
        2.4.1 后置处理运动学分析第43-45页
        2.4.2 位置坐标的确定第45页
        2.4.3 后置处理系统开发第45-46页
    2.5 小结第46-48页
第三章 五轴切削力建模方法第48-65页
    3.1 引言第48页
    3.2 瞬时切削厚度第48-57页
        3.2.1 刀具几何定义第48-49页
        3.2.2 刀齿真实切削轨迹的瞬时刀齿切厚第49-52页
        3.2.3 刀具五轴切削轨迹的瞬时刀齿切厚第52-55页
        3.2.4 刀具与工件径向接触区域第55-57页
    3.3 铣削力模型第57-61页
        3.3.1 螺旋切削刃几何参数模型第57-59页
        3.3.2 刀刃切削力模型第59-61页
    3.4 算例仿真第61-63页
    3.5 小结第63-65页
第四章 A3 头弹性动力学模型第65-90页
    4.1 引言第65页
    4.2 A3 头子结构动力学建模第65-71页
        4.2.1 子结构模态缩聚第66-68页
        4.2.2 RPS 支链动力学模型第68-70页
        4.2.3 动平台动力学模型第70-71页
    4.3 子结构综合第71-76页
        4.3.1 铰链刚度模型第71-73页
        4.3.2 变形协调条件第73-75页
        4.3.3 A3 头整体动力学模型第75-76页
    4.4 动态特性仿真第76-88页
        4.4.1 静刚度第76-79页
        4.4.2 A3 头在自重作用下静态变形第79-80页
        4.4.3 A3 头固有频率第80-82页
        4.4.4 模态振型第82-84页
        4.4.5 A3 头频响函数分析第84-88页
    4.5 小结第88-90页
第五章 A3 头切削稳定性预测第90-112页
    5.1 引言第90页
    5.2 立铣加工颤振零阶频域法第90-98页
        5.2.1 动态切削力模型第91-94页
        5.2.2 颤振稳定性叶瓣图第94-96页
        5.2.3 A3 头回零位型下切削稳定性分析第96-98页
    5.3 立铣加工颤振时域求解法第98-105页
        5.3.1 改进全离散时域求解法第98-102页
        5.3.2 基于时域法的各阶模态稳定域第102-105页
    5.4 A3 头切削稳定域随位姿的分布规律第105-108页
    5.5 导纳子结构偶合法第108-111页
    5.6 小结第111-112页
第六章 切削稳定性综合实验第112-130页
    6.1 引言第112页
    6.2 动态特性及切削稳定性验证实验第112-115页
        6.2.1 实验测试流程图第113页
        6.2.2 实验测试原理第113-115页
    6.3 切削力系数辨识及验证试验第115-120页
        6.3.1 实验目的和仪器第115页
        6.3.2 切削力系数辨识模型第115-117页
        6.3.3 测试方案第117-118页
        6.3.4 测试结果及分析第118-120页
    6.4 A3 头动态特性试验第120-124页
        6.4.1 实验目的和仪器第120-121页
        6.4.2 测试方案第121-123页
        6.4.3 测试结果及分析第123-124页
    6.5 铣削稳定性验证实验第124-128页
        6.5.1 实验目的第124-125页
        6.5.2 测试方案第125-126页
        6.5.3 测试结果及分析第126-128页
    6.6 小结第128-13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30-133页
    7.1 全文总结第130-132页
    7.2 工作展望第132-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5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45-146页
附录 A-1 正交多项式模态参数辨识方法第146-150页
致谢第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配电网安全性分析的供电能力计算方法研究
下一篇:水声阵列探测算法及系统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