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5页 |
1.1.1 目前全球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 第11-12页 |
1.1.2 大力开展水电可再生能源建设 | 第12-13页 |
1.1.3 水电开发的环境影响及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能耗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2.1 其他行业能耗分析方法现状 | 第15-17页 |
1.2.2 水电行业节能降耗分析方法现状 | 第17-18页 |
1.2.3 能耗分析软件方面 | 第18-19页 |
1.3 碳足迹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1.3.1 碳足迹分析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2 碳足迹分析方法及在其他行业的应用 | 第20-22页 |
1.3.3 碳足迹分析方法在水电行业的应用 | 第22-24页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4-2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2 创新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水电枢纽工程碳足迹理论研究 | 第27-36页 |
2.1 水电枢纽工程能耗分析的目的与定位 | 第27-28页 |
2.2 水电枢纽工程碳足迹的概念 | 第28-31页 |
2.3 碳足迹与能耗的转换关系 | 第31-32页 |
2.4 水电枢纽工程能耗分析系统边界的确定 | 第32-33页 |
2.5 水电枢纽工程碳足迹分析标准 | 第33-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基于混合 LCA 的水电枢纽工程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 | 第36-57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 第36-41页 |
3.2.1 过程分析方法(PA-LCA) | 第37-38页 |
3.2.2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EIO-LCA) | 第38-39页 |
3.2.3 混合生命周期评价方法(Hybrid-LCA) | 第39-40页 |
3.2.4 水电枢纽工程碳足迹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40-41页 |
3.3 主要碳排放数据的收集 | 第41-54页 |
3.3.1 不同坝型所需的主要物资清单 | 第41-42页 |
3.3.2 主要材料、设备生产阶段的碳排放数据 | 第42-51页 |
3.3.3 运输阶段的碳排放数据 | 第51-52页 |
3.3.4 施工阶段的碳排放数据 | 第52-54页 |
3.3.5 运行阶段的碳排放数据 | 第54页 |
3.4 基于混合 LCA 的水电枢纽工程碳足迹分析方法 | 第54-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不同水电枢纽布置方案的碳足迹及能耗对比分析 | 第57-91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糯扎渡水电工程介绍 | 第57-63页 |
4.2.1 常态混凝土重力坝枢纽布置方案 | 第58-60页 |
4.2.2 直心墙堆石坝枢纽布置方案 | 第60-63页 |
4.3 两种水电枢纽布置方案的碳足迹及能耗分析 | 第63-82页 |
4.3.1 材料设备生产阶段碳足迹及能耗分析 | 第63-65页 |
4.3.2 运输阶段碳足迹及能耗分析 | 第65-72页 |
4.3.3 施工阶段碳足迹及能耗分析 | 第72-78页 |
4.3.4 运行阶段碳足迹及能耗分析 | 第78-80页 |
4.3.5 生命周期碳足迹及能耗分析 | 第80-82页 |
4.4 水电碳足迹评价 | 第82-89页 |
4.4.1 敏感度分析 | 第82-88页 |
4.4.2 与其他发电系统对比 | 第88页 |
4.4.3 糯扎渡水电站的环境效益 | 第88-8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五章 考虑碳足迹的水电枢纽工程生态效应评价 | 第91-110页 |
5.1 引言 | 第91-92页 |
5.2 能值分析方法 | 第92-99页 |
5.2.1 能值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 | 第93-94页 |
5.2.2 能值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 第94-96页 |
5.2.3 能值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96-97页 |
5.2.4 考虑温室气体排放的能值评价方法 | 第97-99页 |
5.3 糯扎渡水电枢纽工程能值分析的原始资料 | 第99-103页 |
5.3.1 河流规划概况 | 第99页 |
5.3.2 工程任务与效益 | 第99-100页 |
5.3.3 泥沙 | 第100-101页 |
5.3.4 水工建筑物 | 第101页 |
5.3.5 金属结构 | 第101页 |
5.3.6 水库淹没处理补偿投资 | 第101-103页 |
5.4 糯扎渡水电枢纽工程的能值分析 | 第103-108页 |
5.4.1 能值分析表的建立 | 第103-107页 |
5.4.2 能值指标评价 | 第107-10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六章 水电枢纽工程碳足迹分析与生态效应评价系统开发 | 第110-141页 |
6.1 系统开发目的和原则 | 第110-112页 |
6.1.1 系统开发目的 | 第110-111页 |
6.1.2 系统开发原则 | 第111-112页 |
6.2 系统架构设计 | 第112-113页 |
6.3 系统功能实现 | 第113-140页 |
6.3.1 水电枢纽工程基本信息管理模块 | 第113-114页 |
6.3.2 水电枢纽工程碳足迹与能耗评价模块 | 第114-127页 |
6.3.3 水电枢纽工程生态效应评价模块 | 第127-128页 |
6.3.4 水电枢纽工程能耗及碳足迹可视化模块 | 第128-138页 |
6.3.5 系统管理功能 | 第138-14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1-144页 |
7.1 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141-143页 |
7.2 研究工作展望 | 第143-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53-155页 |
致谢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