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表目录 | 第10-12页 |
图目录 | 第12-14页 |
缩略语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2.1 儿童用药特点 | 第16-20页 |
1.2.2 儿童用药安全性监测法规管理 | 第20-21页 |
1.2.3 国内儿童用药安全性监测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3-2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3-2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研究材料的结构及整理 | 第27-34页 |
2.1 FAERS 及关系型数据库简介 | 第27-29页 |
2.1.1 FAERS 数据库简介 | 第27页 |
2.1.2 关系型数据库简介 | 第27-28页 |
2.1.3 SQL Server 简介 | 第28-29页 |
2.2 FAERS 结构及数据规范整理 | 第29-34页 |
2.2.1 FAERS 数据库结构 | 第29-31页 |
2.2.2 MedDRA 药事管理标准医学术语简介 | 第31-32页 |
2.2.3 FAERS 数据的规范和整理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儿童用药不良事件描述统计分析 | 第34-51页 |
3.1 儿童不良事件基本情况描述统计 | 第34-37页 |
3.1.1 年龄分布情况 | 第34-35页 |
3.1.2 性别分布情况 | 第35-36页 |
3.1.3 逐年报告情况 | 第36-37页 |
3.2 儿童不良事件及相关药物统计 | 第37-43页 |
3.2.1 报告频率较高的药物 | 第37-38页 |
3.2.2 报告的用药途径 | 第38-41页 |
3.2.3 报告频率较高的不良事件 | 第41-43页 |
3.3 儿童严重不良事件统计 | 第43-45页 |
3.3.1 严重不良事件定义 | 第43页 |
3.3.2 严重不良事件及死亡报告年龄分布 | 第43-44页 |
3.3.3 严重不良事件性别分布 | 第44-45页 |
3.4 儿童不良事件报告来源统计 | 第45-49页 |
3.4.1 报告国别分布 | 第45-48页 |
3.4.2 报告人职业分布 | 第48-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儿童急性肾损伤不良事件信号监测研究 | 第51-77页 |
4.1 Case/non-case 法简介及 Case 的选择 | 第52-54页 |
4.1.1 Case/non-case 方法简介 | 第52-53页 |
4.1.2 急性肾损伤 Case 的选择 | 第53页 |
4.1.3 儿童急性肾损伤报告中各临床术语出现的频率 | 第53-54页 |
4.2 儿童急性肾损伤报告的性别分布及医疗结局统计 | 第54-59页 |
4.2.1 急性肾损伤报告的性别分布 | 第54-56页 |
4.2.2 急性肾损伤医疗结局分析 | 第56-59页 |
4.3 儿童急性肾损伤事件相关的药物统计 | 第59-60页 |
4.3.1 急性肾损伤相关的报告频率较高的药物 | 第59-60页 |
4.3.2 非甾体抗炎药引发急性肾损伤机理分析 | 第60页 |
4.4 儿童急性肾损伤相关药物信号监测分析 | 第60-67页 |
4.4.1 药物不良事件信号监测方法简介 | 第60-63页 |
4.4.2 非甾体抗炎药-急性肾损伤信号监测分析 | 第63-65页 |
4.4.3 阿昔洛韦(静脉与口服)-急性肾损伤信号监测分析 | 第65-67页 |
4.5 儿童常用药-急性肾损伤及其他不良事件 EBGM 信号监测分析 | 第67-75页 |
4.5.1 各年龄段非甾体抗炎药-急性肾损伤 EBGM 信号比较 | 第67-68页 |
4.5.2 EBGM 信号随年份变化情况 | 第68-70页 |
4.5.3 非甾体抗炎药-其他不良事件 EBGM 信号分析 | 第70-73页 |
4.5.4 典型抗生素-不良事件 EBGM 信号分析 | 第73-7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儿童用药相互作用信号监测研究 | 第77-107页 |
5.1 药物相互作用及信号监测方法简介 | 第77-80页 |
5.1.1 药物相互作用简介 | 第77-78页 |
5.1.2 药物相互作用信号监测方法简介 | 第78-80页 |
5.2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联用及单用相关不良事件统计分析 | 第80-89页 |
5.2.1 药物及不良事件的定义 | 第80-83页 |
5.2.2 严重不良事件的比较分析 | 第83-84页 |
5.2.3 肾脏不良事件的比较分析 | 第84-85页 |
5.2.4 肝脏不良事件的比较分析 | 第85-86页 |
5.2.5 胃肠道不良事件的比较分析 | 第86页 |
5.2.6 皮肤不良事件的比较分析 | 第86-87页 |
5.2.7 急性肾损伤不良事件的比较分析 | 第87-88页 |
5.2.8 本节小结 | 第88-89页 |
5.3 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儿童急性肾损伤信号监测分析 | 第89-98页 |
5.3.1 各年龄段二药联用-急性肾损伤信号比较分析 | 第90-94页 |
5.3.2 药物相互作用信号随年份变化趋势表 | 第94-98页 |
5.4 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儿童其他不良事件 INTSS 信号分析 | 第98-100页 |
5.4.1 二药联用-儿童肝脏不良事件 INTSS 信号分析 | 第98-99页 |
5.4.2 二药联用-儿童其他不良事件 INTSS 信号分析 | 第99-100页 |
5.5 假阳性信号和假阴性信号 | 第100-105页 |
5.5.1 儿童报告中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形成的假阳性信号 | 第100-102页 |
5.5.2 由于年龄混杂因素形成的药物相互作用假阳性信号 | 第102-103页 |
5.5.3 由于年龄混杂因素形成的药物相互作用假阴性信号 | 第103-10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六章 Logistic 回归模型对儿童用药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107-117页 |
6.1 Logistic 回归模型简介 | 第107-108页 |
6.2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相互作用 | 第108-109页 |
6.2.1 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108-109页 |
6.2.2 分析范围的选择 | 第109页 |
6.3 分析结果 | 第109-115页 |
6.3.1 关于急性肾损伤报告的分析 | 第109-111页 |
6.3.2 关于人口学因素分析 | 第111-114页 |
6.3.3 模型结果分析 | 第114-115页 |
6.4 儿童应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 第11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七章 讨论和建议 | 第117-129页 |
7.1 研究发现和启示 | 第117-120页 |
7.1.1 研究发现 | 第117-118页 |
7.1.2 启示和意义 | 第118-120页 |
7.2 主要政策建议 | 第120-125页 |
7.2.1 促进我国儿童药安全性监测信息的公开 | 第120-121页 |
7.2.2 推进我国儿童药安全性监测的法规管理 | 第121-122页 |
7.2.3 扩大我国儿童药安全性监测报告的渠道和范围 | 第122-123页 |
7.2.4 加强我国儿童药风险管理 | 第123-124页 |
7.2.5 完善我国儿童药配套法规政策 | 第124-125页 |
7.3 研究的优势和创新点 | 第125-126页 |
7.3.1 研究的优势 | 第125-126页 |
7.3.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6页 |
7.4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126-129页 |
7.4.1 研究的局限性 | 第126-128页 |
7.4.2 未来和展望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41-142页 |
致谢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