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野下的赵孟頫书法应酬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10-16页 |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二)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 第14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四)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第15-16页 |
| 引言 | 第16-18页 |
| 一、赵孟頫书法应酬的社会关系网络 | 第18-28页 |
| (一)赵孟頫关系网中的“强关系” | 第20-25页 |
| 1.面对江南文人群体的“中心”(ego)意识 | 第20-23页 |
| 2.维系家族内部关系的“大家长” | 第23-25页 |
| (二)赵孟頫关系网中的“弱关系” | 第25-28页 |
| 1.与帝王官宦交际中起到纽带的作用 | 第25-26页 |
| 2.与僧人交际中主导应酬走向 | 第26-28页 |
| 二、赵孟頫书法应酬的动机和方式 | 第28-39页 |
| (一)从赵孟頫题跋和信札看其应酬动机 | 第28-32页 |
| 1.在与官宦交往中达到资本平衡 | 第28-29页 |
| 2.借此确立江南文人领袖地位 | 第29-30页 |
| 3.周旋亲故以期更多社会便利 | 第30-32页 |
| (二)赵孟頫书法应酬的方式 | 第32-39页 |
| 1.应各个阶层的索书之请 | 第33-34页 |
| 2.“书丹”和“编撰”——碑文的双重输出 | 第34-35页 |
| 3.跋友人及收藏家书画古迹 | 第35-37页 |
| 4.主动以作品承担“给予的义务” | 第37-38页 |
| 5.“尺牍书疏、千里面目” | 第38-39页 |
| 三、赵孟頫应酬作品的分期 | 第39-54页 |
| (一)前期——至元二十四年之前 | 第39-42页 |
| (二)中期——至元二十五年—至大三年 | 第42-49页 |
| (三)后期——至大四年—至治二年 | 第49-54页 |
| 四、应酬对于赵孟頫书法的反作用力 | 第54-70页 |
| (一)不同书体风格的转变 | 第54-65页 |
| 1.篆书受“赞助人”审美风趣影响 | 第54-58页 |
| 2.小楷在抄经应酬中靠拢《灵飞经》风格 | 第58-62页 |
| 3.行草书墨迹在世人眼光下趋向简、易 | 第62-65页 |
| (二)从“空间秩序”看其书写形态 | 第65-69页 |
| 1.书写材质、载体决定应酬作品质量 | 第65-66页 |
| 2.“下笔神速如风雨” | 第66-68页 |
| 3.信札的表现力较强 | 第68-69页 |
| (三)元内府对其开放关乎赵孟頫创作理念的提升 | 第69-70页 |
| 结论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