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9页 |
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0-52页 |
1.1 引言 | 第20-21页 |
1.2 甾体药物概述 | 第21-28页 |
1.2.1 甾体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 第21-22页 |
1.2.2 自然界中甾体化合物来源和生理意义 | 第22-23页 |
1.2.3 甾体药物的种类和应用 | 第23-24页 |
1.2.4 甾体药物生产的发展历程 | 第24-28页 |
1.3 微生物降解植物甾醇侧链制备AD | 第28-38页 |
1.3.1 AD的结构和性质 | 第28页 |
1.3.2 微生物降解植物甾醇侧链过程及机理 | 第28-31页 |
1.3.3 微生物降解植物甾醇侧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常用策略 | 第31-38页 |
1.4 含离子液体体系在生物催化与转化中的应用 | 第38-49页 |
1.4.1 离子液体概述 | 第39页 |
1.4.2 离子液体的生物毒性和可降解性 | 第39-44页 |
1.4.3 含离子液体体系在酶催化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44-45页 |
1.4.4 含离子液体体系在全细胞生物转化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45-49页 |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49-52页 |
第二章 离子液体用于植物甾醇生物转化的溶剂特性评价 | 第52-76页 |
2.1 引言 | 第52-53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3-61页 |
2.2.1 试剂 | 第53-55页 |
2.2.2 仪器及设备 | 第55页 |
2.2.3 菌种与培养基 | 第55-56页 |
2.2.4 离子液体基础性质测定 | 第56-57页 |
2.2.5 离子液体/水平衡相组成测定 | 第57页 |
2.2.6 底物、产物溶解度及在离子液体/水两相分配系数测定 | 第57-60页 |
2.2.7 分枝杆菌细胞培养 | 第60页 |
2.2.8 离子液体生物相容性表征 | 第60-6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61-73页 |
2.3.1 离子液体理化性质 | 第61-65页 |
2.3.2 离子液体/水平衡相组成 | 第65-67页 |
2.3.3 离子液体中底物植物甾醇的溶解度 | 第67-68页 |
2.3.4 离子液体中产物AD的溶解度 | 第68-69页 |
2.3.5 产物AD在离子液体/水两相分配行为 | 第69-70页 |
2.3.6 离子液体的生物相容性 | 第70-7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3-76页 |
第三章 离子液体/水两相体系中分枝杆菌发酵降解植物甾醇侧链 | 第76-90页 |
3.1 引言 | 第76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6-79页 |
3.2.1 试剂 | 第76-77页 |
3.2.2 仪器及设备 | 第77页 |
3.2.3 菌种与培养基 | 第77页 |
3.2.4 构建离子液体/水两相发酵体系 | 第77页 |
3.2.5 离子液体/水两相发酵体系条件优化 | 第77-7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9-87页 |
3.3.1 不同离子液体的影响 | 第79-80页 |
3.3.2 接种量的影响 | 第80-81页 |
3.3.3 种龄的影响 | 第81-82页 |
3.3.4 离子液体添加时间的影响 | 第82-83页 |
3.3.5 相比的影响 | 第83-84页 |
3.3.6 高底物投料浓度下的发酵转化 | 第84页 |
3.3.7 分枝杆菌发酵产AD反应进程 | 第84-85页 |
3.3.8 初步放大实验 | 第85-86页 |
3.3.9 离子液体/水两相体系中分枝杆菌发酵降解植物甾醇侧链的机理探讨 | 第86-8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7-90页 |
第四章 含离子液体体系中分枝杆菌静息细胞及固定化细胞催化植物甾醇侧链降解 | 第90-106页 |
4.1 引言 | 第90-91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91-94页 |
4.2.1 试剂 | 第91页 |
4.2.2 仪器及设备 | 第91页 |
4.2.3 菌种与培养基 | 第91页 |
4.2.4 分枝杆菌细胞生长曲线 | 第91-92页 |
4.2.5 分枝杆菌静息细胞制备及催化植物甾醇侧链降解 | 第92-93页 |
4.2.6 正交试验设计法优化分枝杆菌静息细胞培养及催化过程 | 第93页 |
4.2.7 离子液体的回收方法 | 第93-94页 |
4.2.8 分枝杆菌细胞固定化方法 | 第94页 |
4.2.9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丝瓜络表面菌体分布 | 第9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4-105页 |
4.3.1 植物甾醇存在下的分枝杆菌生长曲线 | 第94-96页 |
4.3.2 分枝杆菌静息细胞培养及催化过程操作参数的优化 | 第96-98页 |
4.3.3 缓冲液种类及pH值 | 第98-99页 |
4.3.4 不同种类离子液体对分枝杆菌静息细胞催化植物甾醇侧链降解的影响 | 第99-100页 |
4.3.5 产物AD的提取及离子液体的回收利用 | 第100-103页 |
4.3.6 分枝杆菌固定化方法及对植物甾醇的生物转化 | 第103-104页 |
4.3.7 丝瓜络固定化分枝杆菌的形态 | 第104-10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五章 新型离子液体合成及两相体系中植物甾醇生物转化 | 第106-122页 |
5.1 引言 | 第106-107页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07-110页 |
5.2.1 试剂 | 第107页 |
5.2.2 仪器及设备 | 第107页 |
5.2.3 菌种与培养基 | 第107-108页 |
5.2.4 新型水不溶性离子液体的合成 | 第108-109页 |
5.2.5 核磁氢谱和碳谱表征离子液体结构 | 第109页 |
5.2.6 离子液体基础性质测定 | 第109页 |
5.2.7 离子液体/水平衡相组成 | 第109页 |
5.2.8 底物、产物溶解度及在离子液体/水两相分配系数测定 | 第109-110页 |
5.2.9 离子液体生物相容性 | 第110页 |
5.2.10 离子液体/水两相体系中分枝杆菌静息细胞降解植物甾醇侧链 | 第11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10-120页 |
5.3.1 新型离子液体的表征 | 第110-111页 |
5.3.2 新型离子液体的密度和黏度 | 第111-112页 |
5.3.3 新型离子液体的疏水性、极性和氢键碱性 | 第112-113页 |
5.3.4 新型离子液体/水平衡相组成 | 第113-114页 |
5.3.5 新型离子液体对植物甾醇的溶解性能 | 第114-116页 |
5.3.6 新型离子液体对AD的溶解性能 | 第116-117页 |
5.3.7 新型离子液体/水两相体系中植物甾醇和AD的分配行为 | 第117-118页 |
5.3.8 新型离子液体的生物相容性 | 第118-119页 |
5.3.9 新型离子液体/水两相体系中分枝杆菌降解植物甾醇侧链 | 第119-12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六章 新型离子液体共溶剂的合成及在植物甾醇生物转化过程中的应用 | 第122-140页 |
6.1 引言 | 第122-123页 |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23-125页 |
6.2.1 试剂 | 第123页 |
6.2.2 仪器及设备 | 第123页 |
6.2.3 菌种与培养基 | 第123页 |
6.2.4 新型水溶性离子液体的合成 | 第123-124页 |
6.2.5 核磁氢谱和碳谱表征离子液体结构 | 第124页 |
6.2.6 离子液体基础性质测定 | 第124页 |
6.2.7 底物植物甾醇和产物AD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 | 第124-125页 |
6.2.8 离子液体生物相容性 | 第125页 |
6.2.9 离子液体共溶剂体系中分枝杆菌静息细胞降解植物甾醇侧链 | 第125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25-137页 |
6.3.1 新型离子液体共溶剂的表征 | 第125-128页 |
6.3.2 新型离子液体共溶剂的密度和黏度 | 第128-130页 |
6.3.3 新型离子液体共溶剂的疏水性、极性和氢键碱性 | 第130-131页 |
6.3.4 新型离子液体共溶剂对植物甾醇的溶解性能 | 第131-133页 |
6.3.5 新型离子液体共溶剂对AD的溶解性能 | 第133页 |
6.3.6 新型离子液体共溶剂的生物相容性 | 第133-136页 |
6.3.7 新型离子液体共溶剂体系中分枝杆菌降解植物甾醇侧链 | 第136-13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7-14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0-144页 |
7.1 结论 | 第140-142页 |
7.2 展望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8页 |
附录 | 第158-17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74-176页 |
作者简介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