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结构论文

屈曲约束支撑—高层钢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1-23页
    1.1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和应用第11-15页
        1.1.1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特点第11-13页
        1.1.2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和应用第13-14页
        1.1.3 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 钢结构框架支撑体系的发展和应用第15-20页
        1.2.1 纯钢框架体系第15页
        1.2.2 普通支撑钢框架体系第15-16页
        1.2.3 耗能支撑钢框架体系第16-19页
        1.2.4 屈曲约束支撑(BRB)钢框架体系第19-20页
    1.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第20-21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1-23页
第2章 屈曲约束支撑构件设计理论第23-35页
    2.1 屈曲约束支撑的稳定性第23-28页
        2.1.1 支撑核心段的整体稳定第23-25页
        2.1.2 内核单元在约束区的高阶屈曲第25-27页
        2.1.3 内核单元杆端无约束区扭转失稳第27-28页
    2.2 屈曲约束支撑其他基本参数及要求第28-32页
        2.2.1 屈曲约束支撑间隙的确定第28-29页
        2.2.2 屈曲约束支撑的刚度第29-30页
        2.2.3 芯材断面积的选取第30页
        2.2.4 防屈曲外约束钢管的选择第30-31页
        2.2.5 约束刚度第31-32页
    2.3 屈曲约束支撑承载力设计第32-33页
        2.3.1 支撑的设计承载力第32页
        2.3.2 支撑的屈服承载力第32-33页
        2.3.3 支撑的极限承载力第33页
    2.4 屈曲约束支撑的节点设计第33-34页
        2.4.1 螺栓连接第33页
        2.4.2 焊缝连接第33-34页
    2.5 屈曲约束支撑的计算模型第34页
    2.6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结构的分析理论和方法第35-49页
    3.1 结构的模态分析第35-36页
    3.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第36-38页
        3.2.1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概述第36页
        3.2.2 屈曲约束支撑的等价线性化第36-37页
        3.2.3 屈曲约束支撑结构地震作用效应的计算第37-38页
    3.3 时程分析法第38-43页
        3.3.1 时程分析方法概述第38-39页
        3.3.2 结构时程分析的振动模型第39-40页
        3.3.3 结构时程分析恢复力模型第40-41页
        3.3.4 地震波的选用第41-42页
        3.3.5 阻尼比取值问题第42-43页
        3.3.6 结构振动方程的求解第43页
    3.4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第43-48页
        3.4.1 Push-over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假定第43-44页
        3.4.2 侧向加载模式第44-45页
        3.4.3 能力谱法第45-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4章 屈曲约束支撑钢管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第49-91页
    4.1 结构模型的建立第49-56页
        4.1.1 工程概况第49-50页
        4.1.2 抗震性能目标第50页
        4.1.3 框架分析模型第50-52页
        4.1.4 节点第52-53页
        4.1.5 支撑的布置第53-55页
        4.1.6 设计相关参数的设定第55-56页
    4.2 振型反应谱分析第56-61页
        4.2.1 模态分析第56-58页
        4.2.2 普通支撑框架结构和BRB支撑框架结构弹性性能的比较第58-60页
        4.2.3 屈曲约束支撑PKPM模型和ETABS模型结构的比较第60-61页
    4.3 弹性时程分析第61-64页
    4.4 中震不屈服分析第64-67页
        4.4.1 中震不屈服验算第64-65页
        4.4.2 屈曲约束支撑的设计计算第65-67页
    4.5 弹塑性分析第67-88页
        4.5.1 静力弹塑性分析第67-74页
        4.5.2 动力弹塑性分析第74-84页
        4.5.3 弹塑性分析结果的对比第84-88页
    4.6 本章小结第88-91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91-93页
    5.1 主要结论第91-92页
    5.2 展望与体会第92-93页
致谢第93-94页
参考文献(Reference)第94-97页
附录 (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构视野下云南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保护与传承
下一篇:云南景迈傣族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的理论与实践--以云南省景迈芒景景区八村寨保护与更新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