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12-14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1. 全球化进程下的“趋同性” | 第14-15页 |
1.2.2. 地域、本土化的“再现性” | 第15页 |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6. 文献研究与综述 | 第18-23页 |
1.6.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 第18-20页 |
1.6.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 第20-22页 |
1.6.3. 文献综述小结 | 第22页 |
1.6.4. 论文创新点 | 第22-23页 |
1.7. 论文框架图示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蕴于传统民居中的建构思想 | 第24-40页 |
2.1. 建构学理论与乡土建筑 | 第24-29页 |
2.1.1. “建构”——“tectonic” | 第24-26页 |
2.1.2. 建构与乡土建筑 | 第26-29页 |
2.2. 乡土建筑材料 | 第29-33页 |
2.2.1. 材料的物质属性 | 第30页 |
2.2.2. 材料的建构表现 | 第30-33页 |
2.3. 建筑结构 | 第33-35页 |
2.3.1. 结构是对力的诠释 | 第33页 |
2.3.2. 结构的建构表现 | 第33-35页 |
2.4. 建造技艺 | 第35-36页 |
2.4.1. 传统民居中的技艺 | 第35-36页 |
2.4.2. 技艺的建构表达 | 第36页 |
2.5. 场所建构 | 第36-3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自主营造”模式下的建构逻辑挖掘与思考 | 第40-70页 |
3.1. “自主营造”模式 | 第40-42页 |
3.1.1. “自主营造” | 第40-41页 |
3.1.2. 建构理论与营造的内在关联 | 第41-42页 |
3.2. 传统民居“自主营造”的理性建构逻辑 | 第42-62页 |
3.2.1. 物质形态的建构逻辑 | 第43-58页 |
3.2.2. 精神形态的建构文化 | 第58-62页 |
3.3. 异化民居的非逻辑性 | 第62-68页 |
3.3.1. 异化民居非逻辑性的表现 | 第62-66页 |
3.3.2. 异化民居非逻辑性的成因 | 第66-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建构学理论在景迈、元阳民居保护与传承中的实践 | 第70-90页 |
4.1. 符合当代建构逻辑的民居设计思考 | 第70-71页 |
4.2. 建构视野下的“原真性”、“解释性”原则 | 第71-73页 |
4.2.1. “原真性”原则 | 第71-72页 |
4.2.2. “解释性”原则 | 第72-73页 |
4.3. 既有传统民居的“原真性”保护、维修与改善 | 第73-81页 |
4.3.1. 现状及问题 | 第73-74页 |
4.3.2. 传统民居“原真性”保护策略 | 第74-75页 |
4.3.3. 传统民居改造设计实证案例 | 第75-81页 |
4.4. 新民居的“解释性”传承与发展 | 第81-88页 |
4.4.1. 材料的建构策略 | 第81-83页 |
4.4.2. 类比的结构形式 | 第83-84页 |
4.4.3. “高技”、“低技”的兼容并取 | 第84-85页 |
4.4.4. 新民居设计实证案例 | 第85-8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五章 “建筑师参与”模式下的思考与启示 | 第90-100页 |
5.1. “建筑师参与”模式 | 第90-98页 |
5.1.1. “民居保护与传承指导手册”的编写 | 第91-94页 |
5.1.2. “民居样板房”的示范作用 | 第94-96页 |
5.1.3. 建筑师在施工过程中的参与 | 第96-98页 |
5.2. 引导机制的建立 | 第98-9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结语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附录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8-109页 |
附录2:民居测绘图(部分) | 第109-113页 |
附录3:民居走访调查表 | 第113-114页 |
附录4:村落走访调查表 | 第114-120页 |
附录5:景迈傣族传统民居营造过程 | 第120-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