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11-19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1 学科理论意义 | 第15页 |
1.4.2 建筑设计实践意义 | 第15-16页 |
1.4.3 现实意义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1 文献查阅法 | 第16页 |
1.5.2 实地调研法 | 第16-17页 |
1.5.3 归纳分析法 | 第17页 |
1.5.4 建筑设计实践 | 第17页 |
1.6 论文框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青年旅舍概述 | 第19-29页 |
2.1 青年旅舍的起源与发展 | 第19-20页 |
2.2 青年旅舍的定义及其与类似旅店类型的对比 | 第20-22页 |
2.2.1 青年旅舍的定义 | 第20页 |
2.2.2 育年旅舍与类似旅店类型的对比 | 第20-22页 |
2.3 青年旅舍的分类 | 第22-23页 |
2.3.1 城市市区内青年旅舍 | 第22页 |
2.3.2 风景旅游区青年旅舍 | 第22页 |
2.3.3 创业产业园区青年旅舍 | 第22-23页 |
2.4 中国青年旅舍的经营状况 | 第23-27页 |
2.4.1 中国青年旅舍的接待目标人群 | 第23-24页 |
2.4.2 中国青年旅舍在中国的分布 | 第24-25页 |
2.4.3 中国青年旅舍的建设与经营现状 | 第25-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青年旅的功能定位、空间构成与组织研究 | 第29-47页 |
3.1 青年旅舍实例调研 | 第29-40页 |
3.1.1 城市市区内青年旅舍 | 第29-35页 |
3.1.1.1 昆明茶花国际青年旅舍 | 第29-30页 |
3.1.1.2 昆明驼峰国际青年旅舍 | 第30-31页 |
3.1.1.3 西双版纳北岸青年旅舍 | 第31-34页 |
3.1.1.4 西双版纳曼丽翠青年旅舍 | 第34-35页 |
3.1.2 风景旅游区青年旅舍及汽车旅馆 | 第35-40页 |
3.1.2.1 元阳悟空青年旅舍 | 第35-37页 |
3.1.2.2 Coyote Mount ai n Lodge高山狼小屋 | 第37-38页 |
3.1.2.3 Discovery Lodge发现旅馆 | 第38-40页 |
3.2 青年旅舍功能定位 | 第40页 |
3.3 青年旅舍空间构成与组织 | 第40-42页 |
3.4 青年旅舍各功能空间设计 | 第42-45页 |
3.4.1 住宿空间 | 第42-43页 |
3.4.2 公共活动空间 | 第43-44页 |
3.4.3 自助服务空间 | 第44页 |
3.4.4 辅助空间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撒玛坝梯田旅游环境中的青年旅舍建筑设计探讨 | 第47-59页 |
4.1 红河县宝华乡生态、文化环境概述 | 第47-50页 |
4.1.1 红河县宝华乡生态环境 | 第47-48页 |
4.1.2 红河县宝华乡哈尼族社会文化 | 第48-50页 |
4.2 红河县及周边乡镇旅游资源概述 | 第50-51页 |
4.3 红河县哈尼族聚落及其民居概述 | 第51-53页 |
4.3.1 聚落形态分析 | 第51-52页 |
4.3.2 建筑形式分析 | 第52-53页 |
4.4 青年旅舍建筑设计中对撒玛坝哈尼梯田生态、文化的回应 | 第53-54页 |
4.5 红河县宝华乡撒玛坝哈尼梯田青年旅舍的空间构成与组织 | 第54-56页 |
4.5.1 住宿空间 | 第55页 |
4.5.2 公共活动空间 | 第55-56页 |
4.5.3 自助服务空间 | 第56页 |
4.5.4 辅助空间 | 第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第五章 撒玛坝哈尼梯田青年旅舍建筑设计实践 | 第59-75页 |
5.1 项目概述 | 第59-61页 |
5.2 场地规划设计 | 第61-65页 |
5.3 建筑单体设计 | 第65-73页 |
5.3.1 建筑平面设计 | 第65-68页 |
5.3.2 模块化设计的组合 | 第68-70页 |
5.3.3 建筑立面与屋顶造型 | 第70-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结语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附录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