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2.现实意义 | 第11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三、 论文基本内容及创新 | 第12-13页 |
(一) 论文的基本内容 | 第12-13页 |
(二)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页 |
四、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客运航班延误基本问题分析 | 第15-24页 |
第一节 客运航班延误的法律界定及原因 | 第15-20页 |
一、 国内外对航班延误的界定 | 第15-17页 |
(一) 国际公约对延误的界定 | 第15-16页 |
(二)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对延误的界定 | 第16页 |
(三) 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对延误的界定 | 第16-17页 |
(四) 我国《民用航空法》对延误的界定 | 第17页 |
二、 客运航班延误的法律界定 | 第17-18页 |
(一) 实际的离站时间 | 第17-18页 |
(二) 到达最后目的地的合理时间 | 第18页 |
三、 客运航班延误的原因 | 第18-20页 |
(一) 天气自然原因 | 第19页 |
(二) 航空管制因素 | 第19页 |
(三) 航空公司自身原因 | 第19-20页 |
(四) 旅客个人原因 | 第20页 |
第二节 客运航班延误基本问题定性分析 | 第20-24页 |
一、 客运航班延误的法律关系 | 第20-22页 |
(一) 航空旅客运输合同 | 第20-21页 |
(二) 延误后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 第21-22页 |
二、 客运航班延误的违约定性 | 第22页 |
三、 客运航班延误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客运航班延误违约事实认定及责任承担 | 第24-34页 |
第一节 合理延误与不合理延误的违约认定及责任承担 | 第24-29页 |
一、 合理延误与不合理延误的认定 | 第24-26页 |
二、 合理延误与不合理延误的违约责任承担 | 第26-29页 |
(一) 不合理延误情形下的违约责任 | 第26-27页 |
(二) 合理延误情形下的违约责任认定 | 第27-29页 |
第二节 航班延误三种特殊情形的违约责任分析 | 第29-34页 |
一、 机场原因造成的延误的责任分析 | 第29-30页 |
二、 违约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分析 | 第30-31页 |
三、 违约赔偿中的间接赔偿分析 | 第31-34页 |
第三章 我国客运航班延误违约责任的立法现状及制度完善 | 第34-47页 |
第一节 我国客运航班延误违约责任的立法现状 | 第34-37页 |
一、 我国客运航班延误违约责任的相关规定 | 第34-35页 |
(一) 《航空法》的相关规定 | 第34-35页 |
(二) 《国内运输规则》的相关规定 | 第35页 |
(三) 《航班延误经济补偿指导意见》的相关规定 | 第35页 |
二、 我国客运航班延误违约责任立法的不足 | 第35-37页 |
(一) 未明确合理延误与不合理延误 | 第36页 |
(二) 旅客举证责任的操作缺乏可行性 | 第36-37页 |
(三) 现金补偿方式未体现公平原则 | 第37页 |
(四) 补偿措施不完善 | 第37页 |
第二节 国外客运航班延误的立法和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第37-39页 |
一、 美国的立法评价 | 第38-39页 |
二、 日本的实践评价 | 第39页 |
第三节 我国客运航班延误违约责任的制度完善 | 第39-47页 |
一、 修订《民用航空法》 | 第40-42页 |
二、 出台《反航班延误法》 | 第42-43页 |
三、 尝试推行航班延误违约金制度 | 第43-44页 |
四、 完善和推行航班延误险制度 | 第44-45页 |
五、 明确旅客的违约责任和合理维权的范围 | 第45页 |
六、 切实开放民航空域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附件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