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序 | 第8-12页 |
1 引言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17-18页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2.1 博弈论 | 第18页 |
2.2 成本效益分析 | 第18-19页 |
2.3 风险管理理论 | 第19-21页 |
3 洗钱与反洗钱概述 | 第21-29页 |
3.1 洗钱概述 | 第21-25页 |
3.1.1 洗钱的概念 | 第21页 |
3.1.2 洗钱的基本程序 | 第21-22页 |
3.1.3 洗钱的主要方式 | 第22-24页 |
3.1.4 我国洗钱犯罪的特点 | 第24-25页 |
3.2 反洗钱概述 | 第25-29页 |
3.2.1 反洗钱的概念 | 第25-26页 |
3.2.2 反洗钱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26-29页 |
4 我国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问题分析 | 第29-39页 |
4.1 我国商业银行反洗钱内控机制现实困境 | 第29-31页 |
4.1.1 反洗钱意识淡薄,未建立良好的反洗钱合规文化 | 第29页 |
4.1.2 反洗钱职责不明确,协作机制不健全 | 第29-30页 |
4.1.3 内部信息交流、传递不畅通 | 第30页 |
4.1.4 反洗钱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及经验不足 | 第30页 |
4.1.5 反洗钱激励机制缺位 | 第30-31页 |
4.1.6 反洗钱工作外部环境支持不足 | 第31页 |
4.2 我国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方法存在问题 | 第31-39页 |
4.2.1 客户身份识别、风险等级分类措施实用性不足 | 第32-33页 |
4.2.2 大额交易监测部分标准脱离洗钱风险 | 第33-35页 |
4.2.3 可疑交易报告重监测、轻分析 | 第35-39页 |
5 我国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9-45页 |
5.1 “规则为本”下反洗钱工作目标错位 | 第39-40页 |
5.1.1 “规则为本”下反洗钱内控机制僵化 | 第39-40页 |
5.1.2 “规则为本”下反洗钱工作标准过时 | 第40页 |
5.2 “规则为本”下反洗钱工作博弈失衡 | 第40-43页 |
5.2.1 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成本效益 | 第40-42页 |
5.2.2 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博弈 | 第42-43页 |
5.3 “规则为本”不利于风险管理 | 第43-45页 |
6 国外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借鉴 | 第45-50页 |
6.1 国内外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实践比较 | 第45-47页 |
6.1.1 客户身份识别差异明显 | 第45页 |
6.1.2 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各有侧重 | 第45-47页 |
6.2 国外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对我国的启示 | 第47-50页 |
6.2.1 良好的反洗钱合规文化 | 第47-48页 |
6.2.2 严密高效的反洗钱合规组织结构 | 第48-49页 |
6.2.3 科学的反洗钱内部评价体系 | 第49-50页 |
7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的建议 | 第50-57页 |
7.1 借助“风险为本”完善反洗钱内部控制 | 第50-53页 |
7.1.1 推动反洗钱合规文化的形成 | 第50页 |
7.1.2 搭建严密高效的反洗钱组织架构 | 第50-51页 |
7.1.3 建立专业化反洗钱队伍 | 第51页 |
7.1.4 建立科学的反洗钱评价体系 | 第51-52页 |
7.1.5 差异化反洗钱资源配置 | 第52页 |
7.1.6 动态调整风险控制措施 | 第52-53页 |
7.1.7 整合洗钱风险控制目标与业务流程 | 第53页 |
7.2 依据“风险为本”调整反洗钱工作措施 | 第53-57页 |
7.2.1 统一客户信息,加强系统建设 | 第53-54页 |
7.2.2 完善客户身份识别方法 | 第54-55页 |
7.2.3 调整大额交易报告标准 | 第55页 |
7.2.4 转变可疑交易监测方法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6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