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史论文--中国建筑史论文

宋金建筑营造技术对后世的影响--以晋东南元代建筑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选题意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3-15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1.4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1 文献研究法第15-16页
        1.4.2 调查法第16页
        1.4.3 个案研究法第16页
        1.4.4 统计总结第16页
        1.4.5 对比分析第16页
    1.5 论文组织结构第16-19页
第二章 晋东南地区宋金建筑遗构概况第19-33页
    2.1 晋东南地区概况第19-27页
        2.1.1 地理自然环境第20-21页
        2.1.2 历史沿革第21-25页
        2.1.3 历史地位第25-26页
        2.1.4 经济环境第26页
        2.1.5 宗教信仰第26-27页
    2.2 晋东南宋金建筑营造技术特征第27-32页
        2.2.1 晋东南宋金建筑概况第27-29页
        2.2.2 晋东南宋金建筑营造技术特征第29-32页
    2.3 本章总结第32-33页
第三章 晋东南地区元代建筑遗构概况第33-51页
    3.1 元代建筑营造特征综述第33-35页
    3.2 晋东南地区现存元代建筑遗构分布第35-39页
    3.3 晋东南地区元代建筑现存遗构类型第39页
    3.4 建筑遗构实例营造技术特征分析第39-49页
        3.4.1 武乡真如寺第39-42页
        3.4.2 大阳汤帝庙第42-45页
        3.4.3 定林寺雷音殿第45-46页
        3.4.4 其它建筑实例第46-49页
    3.5 本章总结第49-51页
第四章 晋东南地区宋金建筑营造技术特征与元代建筑比较探析第51-81页
    4.1 研究对象选取第51-53页
        4.1.1 存在问题第51-53页
        4.1.2 研究对象选取第53页
    4.2 单体建筑整体形式第53-56页
        4.2.1 单体整体形式特征第53-55页
        4.2.2 整体形式特征与宋金建筑对比第55-56页
    4.3 平面第56-64页
        4.3.1 平面比例第56-58页
        4.3.2 平面布局第58-61页
        4.3.3 柱的使用第61-63页
        4.3.4 平面特征与宋金建筑对比第63-64页
    4.4 枋第64-67页
        4.4.1 枋特征第64-66页
        4.4.2 枋特征与宋金建筑对比第66-67页
    4.5 斗拱第67-73页
        4.5.1 前檐柱头斗拱第67-70页
        4.5.2 补间斗拱第70-71页
        4.5.3 斗拱特征与宋金建筑对比第71-73页
    4.6 梁袱第73-78页
        4.6.1 水平构件第73-75页
        4.6.2 垂直构件第75-77页
        4.6.3 梁袱特征与宋金建筑对比第77-78页
    4.7 屋顶第78-79页
        4.7.1 屋顶形式第78页
        4.7.2 举架第78-79页
        4.7.3 屋顶特征与宋金建筑对比第79页
    4.8 本章总结第79-81页
第五章 结论及成因分析第81-87页
    5.1 共性特征对比总结第81-84页
    5.2 原因分析第84-86页
    5.3 本章总结第86-87页
第六章 结语第87-89页
附录第89-95页
参考文献第95-99页
致谢第99-10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洞口对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受力性能的分析研究
下一篇:考虑粘弹性阻尼器不同布置形式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