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3 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3.1 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第11-12页 |
1.1.3.2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2.1 台湾学者的研究 | 第14页 |
1.2.2.2 大陆学者的研究 | 第14-16页 |
1.2.3 产业型邻避设施 | 第16-17页 |
1.3 研究视角和基本假设 | 第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产业型邻避设施及其引发的危机事件 | 第18-28页 |
2.1 产业型邻避危机事件的产生—以宁波镇海 PX 事件为例 | 第18-24页 |
2.1.1 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起因 | 第18-21页 |
2.1.2 宁波镇海 PX 事件 | 第21-22页 |
2.1.3 还原真实的镇海 PX 事件 | 第22-24页 |
2.2 公共政策的介入方式 | 第24-25页 |
2.3 事件的结果 | 第25-28页 |
第三章 产业型邻避的一般解释 | 第28-35页 |
3.1 产业型邻避产生的原因 | 第28-31页 |
3.1.1 产业型邻避产生的客观原因 | 第28-29页 |
3.1.2 产业型邻避产生的主观原因 | 第29-31页 |
3.1.2.1 政府因素 | 第29-30页 |
3.1.2.2 企业因素 | 第30页 |
3.1.2.3 公民权利意识的提升 | 第30-31页 |
3.2 产业型邻避危机事件的后果 | 第31-35页 |
3.2.1 对产业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2 损害政府公信力 | 第32-33页 |
3.2.3 民众的心理变化 | 第33-34页 |
3.2.4 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 第34-35页 |
第四章 产业型邻避危机事件的进一步解读 | 第35-41页 |
4.1 当风险社会遭遇公民社会 | 第35-36页 |
4.2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 | 第36-37页 |
4.3 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偏差 | 第37-38页 |
4.3.1 公共政策的过程不公平 | 第37-38页 |
4.3.2 公共政策的结果不正义 | 第38页 |
4.4 关于公众知情权的探讨 | 第38-41页 |
4.4.1 政府和媒体的集体失语 | 第38-39页 |
4.4.2 专家系统的困境 | 第39-41页 |
4.4.2.1 民众信息量的增长 | 第39-40页 |
4.4.2.2 专家系统的不确定性 | 第40-41页 |
第五章 产业型邻避危机事件的治理 | 第41-44页 |
5.1 完善公共政策 | 第41-43页 |
5.1.1 合理的风险评估机制 | 第41页 |
5.1.2 信息公开和民主参与机制 | 第41-43页 |
5.1.2.1 信息公开 | 第41-42页 |
5.1.2.2 民主参与机制 | 第42-43页 |
5.2 重塑公民社会 | 第43-44页 |
第六章 反思与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