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基纳米氧化物的可控制备及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6页 |
1.1 超级电容器概述 | 第10-13页 |
1.1.1 超级电容器的发展历程 | 第11页 |
1.1.2 超级电容器的特点 | 第11-13页 |
1.2 超级电容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13-15页 |
1.2.1 超级电容器的结构 | 第13页 |
1.2.2 超电容器的分类与工作原理 | 第13-15页 |
1.3 超级电容器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 第15-17页 |
1.3.1 超级电容器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2 超级电容器的发展前景 | 第16-17页 |
1.4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1.4.1 碳电极材料 | 第17-19页 |
1.4.2 导电聚合物 | 第19-20页 |
1.4.3 金属氧化物 | 第20-21页 |
1.5 纳米氧化铜电极材料 | 第21-23页 |
1.5.1 纳米氧化铜的性质 | 第21-22页 |
1.5.2 纳米氧化铜的制备方法 | 第22-23页 |
1.5.3 纳米氧化铜的电化学应用 | 第23页 |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3-26页 |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1.6.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2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26-32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6-27页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6-27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2.2 材料制备 | 第27-28页 |
2.2.1 CuO 的制备 | 第27-28页 |
2.2.2 CuO 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8页 |
2.3 材料表征 | 第28-30页 |
2.3.1 热重分析(TGA-DSC) | 第28页 |
2.3.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28-29页 |
2.3.3 X 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9页 |
2.3.4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FIB/SEM) | 第29页 |
2.3.5 高倍透射电镜分析(HRTEM) | 第29页 |
2.3.6 氮吸附比表面积测试(BET) | 第29-30页 |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0-32页 |
2.4.1 循环伏安测试 | 第30页 |
2.4.2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 | 第30-31页 |
2.4.3 交流阻抗测试 | 第31-32页 |
3 CuO 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32-44页 |
3.1 前言 | 第3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2-33页 |
3.2.1 CuO 纳米结构的制备 | 第32页 |
3.2.2 电极的制备 | 第32-3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2页 |
3.3.1 CuO 纳米结构的 XRD 物相分析 | 第33页 |
3.3.2 CuO 纳米结构的 SEM 分析 | 第33-35页 |
3.3.3 CuO 纳米结构的 TEM 分析 | 第35-36页 |
3.3.4 CuO 纳米结构的 BET 分析 | 第36-37页 |
3.3.5 CuO 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7-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4 CuO 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44-60页 |
4.1 前言 | 第4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4-46页 |
4.2.1 CuO 基复合纳米结构的合成 | 第44-45页 |
4.2.2 电极的制备 | 第45-4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8页 |
4.3.1 花状 CuO/NiO 复合纳米结构 | 第46-50页 |
4.3.2 花状 CuO/MnO_2复合纳米结构 | 第50-53页 |
4.3.3 CuO@MnO_2核壳结构纳米管 | 第53-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5.1 结论 | 第60-61页 |
5.2 展望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附录 | 第72-74页 |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73页 |
B 攻读硕士期间申请专利 | 第73-74页 |
C 攻读硕士期间所获奖项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