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小额信贷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1 小额信贷的概念 | 第19-20页 |
2.1.1 小额信贷的内涵 | 第19页 |
2.1.2 小额信贷的特征 | 第19页 |
2.1.3 小额信贷有效需求的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0-21页 |
2.2.2 交易费用理论 | 第21页 |
2.2.3 信贷配给理论 | 第21页 |
2.2.4 贫困与反贫困 | 第21-22页 |
第三章 西部地区小额信贷发展现状分析 | 第22-26页 |
3.1 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 | 第22页 |
3.2 我国西部地区农户小额信贷现状分析 | 第22-26页 |
3.2.1 农户的贷款机构选择倾向状况 | 第22-23页 |
3.2.2 农户的贷款资金用途状况 | 第23-24页 |
3.2.3 农户小额贷款规模的分布状况 | 第24页 |
3.2.4 贷款农户的信用等级状况 | 第24-26页 |
第四章 农户小额信贷有效需求影响因素的选定、假设及描述性统计 | 第26-35页 |
4.1 相关影响因素的选定 | 第26页 |
4.1.1 农户基本信息 | 第26页 |
4.1.2 农户经济状况 | 第26页 |
4.1.3 农户贷款信息 | 第26页 |
4.2 基于选定因素的预期假设 | 第26-30页 |
4.2.1 农户基本信息 | 第26-28页 |
4.2.2 农户经济状况 | 第28-29页 |
4.2.3 农户贷款信息 | 第29-30页 |
4.3 选定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 第30-35页 |
4.3.1 数据来源 | 第30页 |
4.3.2 农户基本信息 | 第30-32页 |
4.3.3 农户经济状况 | 第32-33页 |
4.3.4 农户贷款信息 | 第33-35页 |
第五章 农户小额信贷有效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35-42页 |
5.1 模型设立与变量定义 | 第35-36页 |
5.1.1 模型设立 | 第35页 |
5.1.2 变量定义 | 第35-36页 |
5.2 变量的统计检验 | 第36-38页 |
5.3 样本农户实证结果 | 第38-39页 |
5.4 实证结论分析 | 第39-42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42-4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2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42-44页 |
6.2.1 加大农信社对小额信贷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农户的金融知识水平 | 第42页 |
6.2.2 全面普及新型农业技术,建立农业相关培训机构 | 第42-43页 |
6.2.3 积极建立联合担保制度,开展农户互助组织等模式 | 第43页 |
6.2.4 合理制定利率,适当减少农户分期付款的贷款成本 | 第43页 |
6.2.5 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合理制定小额信贷的贷款期限 | 第43页 |
6.2.6 政府进一步发挥引导和支持的作用,做好扶贫工作 | 第43-44页 |
6.2.7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小额信贷保险制度 | 第44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附录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