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2-13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13-15页 |
1 调研设计 | 第13页 |
1.1 调研目的和内容 | 第13页 |
1.2 调研形式与对象 | 第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1 文献查阅法 | 第13页 |
2.2 问卷调查法 | 第13-14页 |
2.3 访谈咨询法 | 第14页 |
2.4 综合分析法 | 第14页 |
3 统计学处理 | 第14页 |
4 质量控制 | 第14页 |
5 技术路线图 | 第14-15页 |
结果 | 第15-33页 |
1 中华文化认同相关论述 | 第15-17页 |
1.1 认同概念界定 | 第15页 |
1.2 中华文化认同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3 中华文化认同的特征 | 第16-17页 |
1.3.1 中华文化呈多元一体格局 | 第16-17页 |
1.3.2 中华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胸怀 | 第17页 |
2 多元文化背景相关概述 | 第17-18页 |
2.1 多元文化的内涵及影响 | 第17-18页 |
2.2 新疆多元文化背景 | 第18页 |
3 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疆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 | 第18-33页 |
3.1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占主导地位 | 第19-24页 |
3.1.1 能够基本认识中华文化 | 第19-20页 |
3.1.2 情感认同较高 | 第20-22页 |
3.1.3 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契合度较高 | 第22-24页 |
3.2 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疆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 | 第24-33页 |
3.2.1 共性问题 | 第24-29页 |
3.2.1.1 认知表面化 | 第24-27页 |
3.2.1.2 情感自我化 | 第27-29页 |
3.2.1.3 行为功利化 | 第29页 |
3.2.2 个性问题 | 第29-33页 |
3.2.2.1 汉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认识片面化 | 第29-31页 |
3.2.2.2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具有双重性 | 第31-33页 |
讨论 | 第33-40页 |
1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新疆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意义 | 第33-34页 |
1.1 宏观层面 | 第33-34页 |
1.1.1 中华文化认同是国家稳定发展不可或缺的凝聚力 | 第33页 |
1.1.2 中华文化认同是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 | 第33-34页 |
1.2 微观层面 | 第34页 |
1.2.1 促进新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34页 |
1.2.2 提升大学生个人修养和道德素质 | 第34页 |
2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新疆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有效路径 | 第34-40页 |
2.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方向 | 第34-36页 |
2.1.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 第35页 |
2.1.2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第35页 |
2.1.3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 第35页 |
2.1.4 恪守社会主义荣辱观 | 第35-36页 |
2.2 以“多元一体”的文化充实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内容 | 第36-37页 |
2.2.1 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 | 第36页 |
2.2.2 借鉴和吸收西方文明成果 | 第36-37页 |
2.3 以不同的方式强化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效果 | 第37-38页 |
2.3.1 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 第37页 |
2.3.2 充分利用大众媒体进行导向 | 第37-38页 |
2.4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改进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环境 | 第38-40页 |
2.4.1 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 | 第38页 |
2.4.2 构建人文素养氛围 | 第38-39页 |
2.4.3 搭建语言交流平台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附录 | 第45-48页 |
综述 | 第48-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