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湖泊水环境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水环境预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3 水环境模拟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4 存在问题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 第19-25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9页 |
2.2 气象水文 | 第19-22页 |
2.2.1 气象 | 第19-21页 |
2.2.2 水文 | 第21-22页 |
2.3 社会经济及资源概况 | 第22-23页 |
2.3.1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2页 |
2.3.2 沙湖资源概况 | 第22-23页 |
2.4 沙湖环境保护现状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区域环境水文地质条件 | 第25-37页 |
3.1 地形地貌特征 | 第25页 |
3.2 第四系地质概况 | 第25页 |
3.3 地下水赋存特征 | 第25-27页 |
3.4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 第27-37页 |
3.4.1 地下水补给特征 | 第27-32页 |
3.4.2 地下水径流特征 | 第32-33页 |
3.4.3 地下水排泄特征 | 第33-35页 |
3.4.4 地下水均衡分析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研究区水环境调查与评价 | 第37-52页 |
4.1 沙湖水环境调查与评价 | 第37-46页 |
4.1.1 沙湖湖水水质分析 | 第37-40页 |
4.1.2 湖泊富营养化概述 | 第40-43页 |
4.1.3 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 第43-44页 |
4.1.4 沙湖富营养化评价 | 第44-46页 |
4.2 沙湖水质成因分析 | 第46-47页 |
4.3 地下水环境调查与评价 | 第47-52页 |
4.3.1 地下水水化学基本特征 | 第48页 |
4.3.2 水化学空间变化特征 | 第48-49页 |
4.3.3 TDS、总硬度及三氮含量空间变化 | 第49-52页 |
第五章 三维非稳定流数值模型建立及湖泊水盐均衡计算 | 第52-63页 |
5.1 地下水-湖泊非稳定流数值模型 | 第52-60页 |
5.1.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52-53页 |
5.1.2 数学模型 | 第53-54页 |
5.1.3 几何模型 | 第54-56页 |
5.1.4 水文地质模型 | 第56-58页 |
5.1.5 模型的求解方法 | 第58-59页 |
5.1.6 模型的校正 | 第59页 |
5.1.7 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5.2 湖泊水均衡分析 | 第60-61页 |
5.2.1 湖水补给 | 第60页 |
5.2.2 湖水排泄 | 第60页 |
5.2.3 湖泊水均衡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5.3 湖水盐分均衡分析 | 第61-63页 |
5.3.1 湖水盐分补给 | 第61页 |
5.3.2 湖水盐分排泄 | 第61页 |
5.3.3 湖水盐分均衡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第六章 沙湖水环境预警研究 | 第63-76页 |
6.1 水环境预警基本含义 | 第63-64页 |
6.1.1 水环境预警的含义 | 第63页 |
6.1.2 水环境预警的特点 | 第63-64页 |
6.1.3 湖泊水环境预警的意义 | 第64页 |
6.2 湖泊水位预警 | 第64-70页 |
6.2.1 预警指标和警度的确立 | 第64-65页 |
6.2.2 湖泊水位预警 | 第65-70页 |
6.2.3 湖泊水位变化机理分析 | 第70页 |
6.3 湖泊水质预警 | 第70-74页 |
6.3.1 预警指标和警度的确立 | 第71页 |
6.3.2 湖泊水质预警 | 第71-74页 |
6.4 沙湖水环境保护措施 | 第74-76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建议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