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件 | 第5-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1 绪论 | 第11-19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 1.5.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1.5.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 2 人口分布与适度性的相关理论 | 第19-23页 |
| 2.1 人口学和人口地理学 | 第19页 |
| 2.2 马克思人口理论 | 第19-20页 |
| 2.3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 第20-21页 |
| 2.4 适度人口理论 | 第21-22页 |
| 2.5 人口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第23-28页 |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3-27页 |
| 3.1.1 地理位置 | 第23页 |
| 3.1.2 历史沿革 | 第23-24页 |
| 3.1.3 自然气候 | 第24-25页 |
| 3.1.4 人口概况 | 第25-26页 |
| 3.1.5 社会经济 | 第26-27页 |
| 3.2 数据来源 | 第27-28页 |
| 4 陕西省人口时空分布特征 | 第28-44页 |
| 4.1 指标选取 | 第28-31页 |
| 4.1.1 人口密度法 | 第28页 |
| 4.1.2 人口分布的结构指数 | 第28页 |
| 4.1.3 人口重心 | 第28-29页 |
| 4.1.4 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29-30页 |
| 4.1.5 偏移分享法 | 第30-31页 |
| 4.2 陕西省人口分布空间格局 | 第31-38页 |
| 4.2.1 人口空间增长 | 第31-34页 |
| 4.2.2 人口密度 | 第34-35页 |
| 4.2.3 空间自相关 | 第35-38页 |
| 4.3 陕西省人口分布演变趋势 | 第38-44页 |
| 4.3.1 不均衡指数与集中指数 | 第38页 |
| 4.3.2 人口重心 | 第38-39页 |
| 4.3.3 人口偏移增长 | 第39-44页 |
| 5 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 第44-52页 |
| 5.1 自然环境因素 | 第44-49页 |
| 5.1.1 地形地貌因素 | 第45-47页 |
| 5.1.2 气候因素 | 第47-48页 |
| 5.1.3 矿产资源因素 | 第48-49页 |
| 5.2 社会经济因素 | 第49-50页 |
| 5.3 历史因素 | 第50-52页 |
| 6 陕西省人口空间分布现状的适度性评价 | 第52-59页 |
| 6.1 人口适度性的标准与意义 | 第52页 |
| 6.2 人口空间分布适度性的判别方法 | 第52-54页 |
| 6.2.1 自然人口容量 | 第52-53页 |
| 6.2.2 经济人口容量 | 第53页 |
| 6.2.3 人口潜力指数 | 第53-54页 |
| 6.3 陕西省 10 地市人口空间分布的适度性评价 | 第54-55页 |
| 6.4 陕西省各县市人口潜力判断 | 第55-59页 |
| 7 结论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附录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