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 | 第11-13页 |
(二)关于态度改变理论的研究 | 第13-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 第14页 |
(二) 比较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三) 文献研究法 | 第14-15页 |
(四) 调查法 | 第15页 |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工具 | 第15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5页 |
(二)研究工具 | 第15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态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 | 第16-22页 |
一、态度的涵义及形成与改变 | 第16-17页 |
(一)态度的涵义 | 第16-17页 |
(二)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 第17页 |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 | 第17-18页 |
(—)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涵义 | 第17-18页 |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 | 第18页 |
三、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对教学的影响 | 第18-22页 |
(一) 积极态度的促进作用 | 第19-20页 |
(二)消极态度的阻碍作用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教师改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消极态度的意义 | 第22-26页 |
一、改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消极态度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必然要求 | 第22页 |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保障 | 第22-23页 |
(三) 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 第23页 |
二、改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消极态度的可能性 | 第23-26页 |
(一)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改变大学生的消极态度提供了技术支持 | 第23-24页 |
(二) 教师队伍的发展为改变大学生的消极态度提供了人力支撑 | 第24页 |
(三) 丰富的理论成果为教师改变大学生的消极态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消极态度的表现及原因 | 第26-32页 |
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消极态度的表现 | 第26-28页 |
(一) 对任课教师缺乏尊重与亲近 | 第26页 |
(二) 对课堂教学活动缺乏主动参与 | 第26-27页 |
(三) 对课程考核活动缺乏正确理解 | 第27-28页 |
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消极态度的原因 | 第28-32页 |
(一) 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未做到与时俱进 | 第28-29页 |
(二) 教学内容的重复性、抽象性和陈旧性未得到恰当处理 | 第29-30页 |
(三) 教学方法的单向性未得到根本转变 | 第30页 |
(四) 考察方式的单一性未得到有效改善 | 第30-31页 |
(五) 教学环境的单调性未得到系统优化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教师改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消极态度的策略 | 第32-47页 |
一、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来改变大学生的消极态度 | 第32-36页 |
(一) 塑造自身人格魅力,形成吸引力 | 第32-34页 |
(二) 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彰显专业性 | 第34-35页 |
(三) 合理运用心理学研究成果,增强影响力 | 第35-36页 |
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寻求突破点 | 第36-41页 |
(一) 适时更新教学观念 | 第36-37页 |
(二)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 第37-39页 |
(三) 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 第39-41页 |
三、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评价大学生的学习成果 | 第41-43页 |
(一) 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 | 第42页 |
(二) 书面考察和实践考察相结合 | 第42-43页 |
(三) 考试科目和考核方式相结合 | 第43页 |
四、齐力优化教学环境 | 第43-47页 |
(一)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造优良的物质环境 | 第44页 |
(二)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营造健康的精神环境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附录A | 第52-54页 |
附录B | 第54-56页 |
附录C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