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第二节 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一、 论文结构 | 第1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二章 软件反向工程的理论基础 | 第13-18页 |
第一节 软件反向工程的相关概念及目的 | 第13-15页 |
一、 软件反向工程的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二、 实施软件反向工程技术的目的 | 第14-15页 |
第二节 软件反向工程实施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15-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三章 软件反向工程的合法性 | 第18-33页 |
第一节 软件反向工程合法性的界定 | 第18-21页 |
一、 软件反向工程的合法性问题 | 第18页 |
二、 美欧各国立法及司法判例比较分析 | 第18-21页 |
三、 我国立法及司法实践现状剖析 | 第21页 |
第二节 合理使用制度在软件反向工程中的适用 | 第21-33页 |
一、 软件反向工程存在的合理性 | 第21-23页 |
二、 合理使用制度在软件反向工程中的具体适用 | 第23-27页 |
三、 美欧立法和司法判例比较分析 | 第27-31页 |
四、 我国相关立法及司法实践现状剖析 | 第31-33页 |
第四章 软件反向工程的技术措施的边界 | 第33-38页 |
第一节 技术措施对软件反向工程的限制 | 第33-36页 |
一、 以美国为例谈技术措施对软件反向工程的影响 | 第33-35页 |
二、 我国《著作权法》中技术措施的规定对反向工程产生的影响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合理的技术保护措施边界探究 | 第36-38页 |
第五章 许可协议中“禁反条款”的效力判定 | 第38-45页 |
第一节 禁止反向工程条款的效力比较分析 | 第39-43页 |
一、 软件许可协议中“禁反条款”在美、欧 | 第39-40页 |
二、 软件压缩包合同对“禁反条款”效力的影响 | 第40-41页 |
三、 知识产权法对“禁反条款”效力的影响 | 第41-42页 |
四、 反垄断法对“禁反条款”效力的影响 | 第42-43页 |
第二节 我国现行法禁止反向工程条款效力现状分析 | 第43-45页 |
第六章 构建我国软件反向工程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议 | 第45-51页 |
第一节 完善软件反向工程合法性界定的建议 | 第45-47页 |
一、 在立法中明确赋予软件反向工程的合法性地位 | 第45-46页 |
二、 在《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增加一条允许软件反向工程的例外规定 | 第46页 |
三、 在立法中明确软件反向工程使用合理使用制度的规定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完善软件反向工程之技术措施边界的建议 | 第47-48页 |
一、 合理界定软件反向工程之技术措施边界 | 第47-48页 |
二、 规定软件保护技术措施的抗辩制度 | 第48页 |
第三节 完善软件许可协议中禁反条款的建议 | 第48-49页 |
一、 在相关立法中规定对禁止反向工程条款的强制性规范 | 第48-49页 |
二、 限制和禁止《反垄断法》下“禁反条款”的滥用 | 第49页 |
第四节 完善我国软件反向工程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议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件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