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第5-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8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 | 第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 农村居民点布局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3页 |
2.1 农村居民点基本概念 | 第20-21页 |
2.1.1 农村居民点 | 第20页 |
2.1.2 农村居民点布局 | 第20-21页 |
2.2 农村居民点布局整理依据的基本理论 | 第21-23页 |
2.2.1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 第21页 |
2.2.2 区位理论 | 第21-22页 |
2.2.3 供需平衡理论 | 第22页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3 研究区介绍 | 第23-26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3-24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23页 |
3.1.2 自然资源概况 | 第23页 |
3.1.3 交通状况 | 第23页 |
3.1.4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23-24页 |
3.2 肇源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24-26页 |
4 肇源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分析 | 第26-33页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6-27页 |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6页 |
4.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6-27页 |
4.2 权重的确定 | 第27-31页 |
4.2.1 权重确定的方法 | 第27-28页 |
4.2.2 各指标权重值得确定 | 第28-30页 |
4.2.3 指标标准化 | 第30-31页 |
4.3 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4.3.1 评价结果 | 第31-32页 |
4.3.2 评价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5 肇源县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整理方案 | 第33-40页 |
5.1 肇源县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的原则 | 第33页 |
5.1.1 多因素综合分析 | 第33页 |
5.1.2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 第33页 |
5.1.3 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 | 第33页 |
5.1.4 环境卫生与安全 | 第33页 |
5.2 肇源县农村居民点布局特征及优化方案 | 第33-36页 |
5.2.1 点状分布——逐渐向附近较大规模的农村居民点聚集 | 第34-35页 |
5.2.2 线状分布——逐渐向交通干线集中 | 第35页 |
5.2.3 面状分布——逐渐向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区域聚集 | 第35-36页 |
5.3 肇源县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对策与建议 | 第36-40页 |
5.3.1 认真搞好村镇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工作 | 第36-37页 |
5.3.2 发挥村镇规划对资源配置的综合调控作用 | 第37页 |
5.3.3 加强村镇规划的实施管理 | 第37-38页 |
5.3.4 要搞好村镇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 第38页 |
5.3.5 加大土地综合整治投入力度 | 第38页 |
5.3.6 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 第38-40页 |
6 结论及讨论 | 第40-41页 |
6.1 结论 | 第40页 |
6.2 讨论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