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第16-25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2.1.1 公共租赁住房 | 第16页 |
2.1.2 夹心层 | 第16-17页 |
2.1.3 匹配 | 第17页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18页 |
2.2.1 公平理论中的结果公平与程序公平 | 第17页 |
2.2.2 匹配理论 | 第17页 |
2.2.3 人本思想 | 第17-18页 |
2.2.4 社会保障理论 | 第18页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2.3.1 国内研究现状——关于公共租赁住房的文献研究 | 第18-21页 |
2.3.2 国外研究现状——关于公共住房配租方式的研究 | 第21-22页 |
2.3.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我国公共租赁住房配租管理现状研究及国际经验比较 | 第25-37页 |
3.1 我国公共租赁住房配租管理的现状研究 | 第25-29页 |
3.1.1 部分省市公共租赁住房配租管理经验归纳 | 第25-27页 |
3.1.2 我国公共租赁住房配租管理中的不足之处 | 第27-29页 |
3.2 公共租赁住房配租管理国际经验比较 | 第29-33页 |
3.2.1 公共租赁住房准入条件比较研究 | 第29-31页 |
3.2.2 公共租赁住房审批流程比较研究 | 第31页 |
3.2.3 公共租赁住房退出机制比较研究 | 第31-32页 |
3.2.4 公共租赁住房配租方式比较研究 | 第32-33页 |
3.3 国外公共租赁住房分配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33-35页 |
3.3.1 申请资格的确定——扩大保障对象范围 | 第34页 |
3.3.2 审批流程的公开,完善监督机制 | 第34页 |
3.3.3 退出机制的完善 | 第34页 |
3.3.4 实现公租房与申请人的双向选择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基于公平理论的公共租赁住房准入指标体系构建 | 第37-49页 |
4.1 公租房申请人准入资格的确定——第一次筛选 | 第37-39页 |
4.1.1 根据文件对三类身份特征的申请人进行第一次筛选 | 第37-38页 |
4.1.2 对专业技术人才准入资格的第一次筛选 | 第38-39页 |
4.2 公共租赁住房申请人甄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二次筛选 | 第39-48页 |
4.2.1 方法的选定 | 第39页 |
4.2.2 申请人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39-42页 |
4.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2-4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基于匹配理论的公共租赁住房匹配度测算 | 第49-58页 |
5.1 申请人的住房需求指标的类型 | 第49-50页 |
5.1.1 标准值型指标 | 第49页 |
5.1.2 区间值型指标 | 第49-50页 |
5.1.3 临界值型指标 | 第50页 |
5.2 住房与申请人匹配模型的概述 | 第50-52页 |
5.2.1 申请人的住房需求与住房指标值间的距离 | 第50页 |
5.2.2 测算模型 | 第50-52页 |
5.3 模型应用 | 第52-57页 |
5.3.1 构建公租房测算指标体系并确定权重 | 第52-54页 |
5.3.2 确定第一顺位申请人住房偏好评定等级及标准值 | 第54页 |
5.3.3 计算各套待分配公租房与第一顺位申请人关于住房需求之间的距离 | 第54-55页 |
5.3.4 计算待分配公租房与第一顺位申请人间的匹配度 | 第55-57页 |
5.3.5 分配结果 | 第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公共租赁住房配租管理的政策研究 | 第58-60页 |
6.1 公共租赁住房分配准则的合理化 | 第58页 |
6.2 分配方案兼顾申请人的住房需求 | 第58页 |
6.3 公共租赁住房配租管理的程序公平 | 第58页 |
6.4 公共租赁住房配租管理的互动公平 | 第58-59页 |
6.5 建设并不断完善申请人信息系统 | 第59页 |
6.6 实现公租房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的协作 | 第59页 |
6.7 完善公共租赁住房配租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 第59-6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1页 |
7.1 结论 | 第60页 |
7.2 不足及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
附录一 公共租赁住房准入指标两两因素比较表 | 第66-70页 |
附录二 公共租赁住房准入指标体系原始数据 | 第70-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