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9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三 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0-15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1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3页 |
(三)现状分析总结 | 第13-15页 |
四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5-18页 |
第二章 西方女性主义概述 | 第18-28页 |
一 西方女性主义发展历程 | 第18-23页 |
二 波伏娃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概述 | 第23-28页 |
第三章 波伏娃的"绝对他者"女性理论探究 | 第28-42页 |
一 波伏娃的"绝对他者"哲学思想来源 | 第28-33页 |
(一) 黑格尔与“主奴关系辩证法” | 第28-29页 |
(二) 萨特与《存在与虚无》 | 第29-31页 |
(三) 海德格尔和“此在” | 第31-33页 |
二 波伏娃“绝对他者”概念之探析 | 第33-34页 |
三 波伏娃“绝对他者”之特征 | 第34-38页 |
(一) “绝对他者”与内在性 | 第34-35页 |
(二) “绝对他者”与绝对性 | 第35-37页 |
(三) “绝对他者”与异化 | 第37-38页 |
四 波伏娃之超越“绝对他者” | 第38-42页 |
(一) 走出内在性,建构女性主体 | 第38-39页 |
(二) 批判父权制度,获得文化认可 | 第39-40页 |
(三) 重构性别伦理,解读二元对立 | 第40-42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波伏娃女性主义相互关系探讨 | 第42-58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波伏娃“绝对他者”思想的契合点 | 第42-43页 |
(一) 探讨女性地位的结合点相同:具体的环境 | 第42页 |
(二) 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一致:女性自由与解放 | 第42-43页 |
二 波伏娃“绝对他者”思想的意识形态功能 | 第43-45页 |
(一) 波伏娃女性主义自由观 | 第43-44页 |
(二) 波伏娃的性别意识 | 第44-45页 |
三 波伏娃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借鉴 | 第45-52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 | 第45-47页 |
(二) 异化对女性的影响 | 第47-50页 |
(三) 女性解放 | 第50-52页 |
四 马克思主义对波伏娃"绝对他者"思想的理论剖析 | 第52-58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唯物史观立场 | 第52-54页 |
(二) 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之间的互动 | 第54-55页 |
(三) 生产力发展水平——实现女性解放的根本维度 | 第55-58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