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9页 |
一、绪论 | 第9-16页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3页 |
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2页 |
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框架、内容与方法 | 第13-16页 |
1.研究框架与思路 | 第13-14页 |
2.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14-15页 |
3.研究方法、理论工具及创新点 | 第15-16页 |
二、公共环境服务与网络化治理 | 第16-25页 |
(一) 公共环境服务 | 第16-20页 |
1.公共环境服务的概念和分类 | 第16-19页 |
2.公共环境服务的特征 | 第19-20页 |
3.基本公共环境服务与非基本公共环境服务 | 第20页 |
(二) 网络化治理 | 第20-25页 |
1.治理 | 第21-22页 |
2.网络化治理及其优势 | 第22-25页 |
三、公共环境服务供给模式的历史演变与实证分析 | 第25-32页 |
(一) 公共环境服务供给模式的历史演变 | 第25-30页 |
1.范式视角:不断转换 | 第25-29页 |
(1)威尔逊——韦伯官僚制范式下的公共环境服务供给 | 第25-27页 |
(2)新公共管理范式下的公共环境服务供给 | 第27-29页 |
2.价值视角:善政而非善治 | 第29-30页 |
(二) 公共环境服务供给模式的实证分析 | 第30-32页 |
1.单一供给主体下的能力欠缺 | 第30-31页 |
2.多元供给主体下的合作不足 | 第31-32页 |
四、公共环境服务供给中的内在困境与现实条件 | 第32-38页 |
(一) 内在困境:传统层级政府、第三方政府的弊端 | 第32-34页 |
1.传统层级政府下公私合作程度较低 | 第32-33页 |
2.第三方政府下网络管理能力较差 | 第33-34页 |
(二) 现实条件:公共环境服务网络化供给的动力 | 第34-38页 |
1.技术向度:信息系统与电子政务的运用 | 第34-35页 |
2.社会向度:市场及第三部门参与公共环境服务供给能力增强 | 第35-36页 |
3.文化向度:公民精神的成长 | 第36-38页 |
五、网络化治理:公共环境服务供给模式选择 | 第38-46页 |
(一) 实现公共环境服务网络化供给的理论准备 | 第38-41页 |
1.切入点:提高公私合作与网络管理能力 | 第38-39页 |
2.关键点:实现治理结构从“金字塔式”到“扁平式”转变 | 第39-40页 |
3.着力点:扮演好“服务”与“划桨”双重角色 | 第40-41页 |
(二) 推进公共环境服务网络化供给的实践保障 | 第41-46页 |
1.制度层面:确立政府间纵向权力线与部门间横向合作线 | 第41-42页 |
2.绩效层面:选择供给绩效最高的行动主体 | 第42-44页 |
3.社会层面:在供给主体间建立沟通渠道与激励机制 | 第44-45页 |
4.文化层面:培育良好生态文化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