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2.0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 | 第12-13页 |
1.2.1 植物修复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 第13-14页 |
1.2.2 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 | 第14-15页 |
1.2.3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修复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利用种植模式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4页 |
2.1 试验试剂 | 第19页 |
2.2 仪器设备 | 第19-20页 |
2.3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2.3.1 供试土壤与作物 | 第20-21页 |
2.3.2 试验方法 | 第21页 |
2.4 样品消解及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2.4.1 植物与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21-22页 |
2.4.2 植物与土壤的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 第22页 |
2.4.3 各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22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22-24页 |
2.5.1 修复潜力的计算 | 第22-23页 |
2.5.2 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轮作模式下植物对土壤中Cd的迁移和富集情况 | 第24-31页 |
3.1 不同轮作模式下植物的镉含量 | 第24-26页 |
3.1.1 郴州土壤轮作模式下植物的镉含量 | 第24-25页 |
3.1.2 株洲土壤轮作模式下植物的镉含量 | 第25-26页 |
3.2 不同轮作模式下植物中Cd的迁移、转运及富集情况 | 第26-29页 |
3.2.1 郴州不同轮作模式下植物中Cd富集情况 | 第27-28页 |
3.2.2 株洲不同轮作模式下植物中Cd富集情况 | 第28页 |
3.2.3 郴州不同轮作模式下植物中Cd的迁移转运情况 | 第28-29页 |
3.2.4 株洲不同轮作模式下植物对Cd的迁移转运情况 | 第2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四章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Cd污染的修复潜力比较 | 第31-37页 |
4.0 植物的生物量 | 第31-32页 |
4.1 植物对土壤总Cd的提取总量 | 第32-33页 |
4.2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中镉的去除 | 第33-35页 |
4.3 不同轮作模式修复土壤污染的探讨 | 第35-36页 |
4.3.1 早稻—水葱轮作模式 | 第35页 |
4.3.2 烟草—晚稻轮作模式 | 第35页 |
4.3.3 鸢尾—晚稻轮作模式 | 第35页 |
4.3.4 黎蒿—晚稻轮作模式 | 第35-36页 |
4.3.5 梭鱼草—晚稻轮作模式 | 第3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五章 黎蒿和水葱修复潜力比较 | 第37-42页 |
5.1 多次刈割对水葱和黎蒿中镉的吸收、富集和转运的影响 | 第37-38页 |
5.1.1 多次刈割对水葱和黎蒿中镉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5.2 刈割对Cd在水葱和黎蒿中富集影响 | 第38-39页 |
5.3 刈割对水葱和黎蒿修复潜力的探讨 | 第39-41页 |
5.3.1 刈割对水葱和黎蒿Cd的提取总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5.3.2 刈割对土壤中Cd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2-44页 |
6.1 全文结论 | 第42-43页 |
6.2 问题与展望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