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修复方法综述 | 第14-18页 |
1.3.1 物理修复技术 | 第15-16页 |
1.3.2 化学修复 | 第16-17页 |
1.3.3 生物修复 | 第17-18页 |
1.4 河道生态修复目标及未来发展议题 | 第18-20页 |
1.4.1 河道生态修复目标确定 | 第18-19页 |
1.4.2 未来水生态修复(综合调控)研究的主要议题 | 第19-20页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武烈河流域概况暨河道水生态系统基本特征 | 第23-37页 |
2.1 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 第23-28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3-24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24页 |
2.1.3 土壤植被 | 第24页 |
2.1.4 地质地貌 | 第24页 |
2.1.5 水系构成 | 第24-25页 |
2.1.6 水利工程 | 第25-28页 |
2.2 流域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概况 | 第28-31页 |
2.2.1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8-30页 |
2.2.2 土地利用概况 | 第30-31页 |
2.3 流域水资源量及水质情况 | 第31-33页 |
2.3.1 流域水资源量 | 第31-32页 |
2.3.2 流域水质情况 | 第32-33页 |
2.4 武烈河景观格局及服务功能特征 | 第33-37页 |
2.4.1 武烈河景观格局 | 第34页 |
2.4.2 武烈河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保护的重要性 | 第34-37页 |
第三章 变化环境下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理论框架 | 第37-43页 |
3.1 历史时期武烈河演变 | 第37-38页 |
3.2 现阶段河道水生态演变规律与驱动机制 | 第38-39页 |
3.2.1 流域水循环过程对水生态演变的驱动作用 | 第38-39页 |
3.2.2 围垦对水生态演变的驱动作用 | 第39页 |
3.3 水生态作用机制识别 | 第39-41页 |
3.4 确立河道需水理论与计算方法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武烈河污染源调查及水质评价 | 第43-51页 |
4.1 污染源调查 | 第43-44页 |
4.1.1 流域总污染情况分析 | 第43页 |
4.1.2 入河废污水量和污染物入河量 | 第43-44页 |
4.2 水质指标测定 | 第44页 |
4.3 水质指标评价 | 第44-46页 |
4.3.1 水质评价标准 | 第44-45页 |
4.3.2 单因子评价法 | 第45-46页 |
4.4 流域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 | 第46-51页 |
4.4.1 采选矿业造成环境破坏,河道多年淤积严重 | 第46-47页 |
4.4.2 支流水质较差,农村、城郊乡镇污染较重 | 第47-48页 |
4.4.3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中水回用率不足 | 第48页 |
4.4.4 河流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功能脆弱 | 第48-51页 |
第五章 武烈河湖区上游湿地水生态恢复试验及应用 | 第51-66页 |
5.1 人工湿地试验 | 第51-53页 |
5.1.1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 | 第51页 |
5.1.2 人工湿地 | 第51-52页 |
5.1.3 人工湿地植物配置及分区 | 第52-53页 |
5.2 人工湿地试验条件及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5.2.1 水流运行方式 | 第53页 |
5.2.2 进水水质条件 | 第53-54页 |
5.2.3 湿地取样点设置及取样方式 | 第54页 |
5.2.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5.3 武烈河湖区上游湿地工程规划 | 第55-66页 |
5.3.1 湿地规划范围 | 第55-56页 |
5.3.2 湿地规划面积核算 | 第56-57页 |
5.3.3 湿地布置原则 | 第57页 |
5.3.4 湿地基础工程布置 | 第57-58页 |
5.3.5 湿地植物布置 | 第58-66页 |
第六章 武烈河湖区底泥修复技术应用 | 第66-70页 |
6.1 底泥污染的原因及其在水体污染中发挥的作用 | 第66-67页 |
6.2 底泥修复工程技术规划及应用 | 第67-70页 |
6.2.1 人工曝气复氧修复 | 第67-68页 |
6.2.2 人工环保疏浚 | 第68页 |
6.2.3 水生植物修复 | 第68-69页 |
6.2.4 生态毯建设工程 | 第69-70页 |
第七章 MIKE21FM&EL耦合模型在武烈河的应用 | 第70-82页 |
7.1 武烈河水动力模型 | 第70-75页 |
7.1.1 水动力模型建立 | 第70-73页 |
7.1.2 水动力模拟 | 第73-75页 |
7.1.3 模拟结果分析 | 第75页 |
7.2 武烈河水动力-水质耦合模拟 | 第75-82页 |
7.2.1 主要参数的率定 | 第75-76页 |
7.2.2 水质模拟 | 第76-77页 |
7.2.3 水质模拟结果 | 第77-81页 |
7.2.4 模拟结果分析 | 第81-82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6页 |
8.1 结论 | 第82-84页 |
8.2 创新点 | 第84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作者简介 | 第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