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研究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一、刑事庭前审查程序概述 | 第11-15页 |
| (一) 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界定 | 第11-12页 |
| (二) 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性质 | 第12-13页 |
| (三) 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原则 | 第13-15页 |
| 1. 平等对抗原则 | 第13页 |
| 2. 庭前审查法官与庭审法官相分离原则 | 第13-14页 |
| 3. 提高庭审效率原则 | 第14-15页 |
| 二、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域外考察 | 第15-21页 |
| (一) 当事人主义模式下的庭前审查程序 | 第15-17页 |
| 1. 英国 | 第15-16页 |
| 2. 美国 | 第16-17页 |
| (二) 职权主义模式下的庭前审查程序 | 第17-18页 |
| 1. 德国 | 第17-18页 |
| 2. 法国 | 第18页 |
| (三) 混合式审判模式下的庭前审查程序 | 第18-20页 |
| 1. 日本 | 第18-19页 |
| 2. 意大利 | 第19-20页 |
| (四) 对三种审判模式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综合评价 | 第20-21页 |
| 1. 不同审判模式下预断排除功效强弱有差别 | 第20页 |
| 2. 庭前审查程序兼具程序和实体审查的功能 | 第20-21页 |
| 3. 控辩两边有同等的程序参与权 | 第21页 |
| 三、对我国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审视 | 第21-29页 |
| (一) 刑事庭前审查程序与案卷移送制度 | 第21-23页 |
| (二) 对我国以往及现行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评析 | 第23-29页 |
| 1. 对1979年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评析 | 第23-24页 |
| 2. 对1996年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评析 | 第24-26页 |
| 3. 对1998年确立的庭后案卷移送制度的评析 | 第26-27页 |
| 4. 对现行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评析 | 第27-29页 |
| 四、在我国建立预审制度 | 第29-38页 |
| (一) 建立预审制度的必要性 | 第29-31页 |
| 1. 避免追诉权滥用 | 第30页 |
| 2. 节约诉讼资本,增强诉讼效益 | 第30-31页 |
| (二) 预审制度的详细构建 | 第31-36页 |
| 1. 预审的参与主体 | 第32页 |
| 2. 预审程序的启动 | 第32-33页 |
| 3. 审查的主要内容 | 第33-35页 |
| 4. 预审的实行方式 | 第35页 |
| 5. 预审的结果 | 第35-36页 |
| (三) 预审程序的相关配套制度 | 第36-38页 |
| 结论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