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2.1 普惠金融体系研究 | 第13-14页 |
1.2.2 金融生态环境研究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16-18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8-19页 |
1.4.1 创新点 | 第18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9-26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2.1.1 普惠金融的概念 | 第19页 |
2.1.2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 | 第19-20页 |
2.1.3 农村普惠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 | 第20页 |
2.2 普惠金融相关理论研究 | 第20-22页 |
2.2.1 金融排斥理论 | 第20页 |
2.2.2 包容性增长理论 | 第20-21页 |
2.2.3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 第21-22页 |
2.3 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概述 | 第22-26页 |
2.3.1 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基础 | 第22页 |
2.3.2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数学原理 | 第22-25页 |
2.3.3 系统动力学的适用性分析 | 第25-26页 |
3 西部地区农村普惠金融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6-31页 |
3.1 西部地区农村普惠金融生态环境发展状况 | 第26-29页 |
3.1.1 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基础环境分析 | 第26-27页 |
3.1.2 西部地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环境分析 | 第27-29页 |
3.1.3 西部地区农村信用水平分析 | 第29页 |
3.1.4 政府支持水平分析 | 第29页 |
3.2 西部地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4 西部地区农村普惠金融生态环境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1-48页 |
4.1 农村普惠金融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划分 | 第31-35页 |
4.1.1 农村地区经济基础子系统 | 第31-32页 |
4.1.2 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子系统 | 第32-33页 |
4.1.3 农村社会信用水平子系统 | 第33-34页 |
4.1.4 政府公共服务子系统 | 第34页 |
4.1.5 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子系统 | 第34-35页 |
4.2 农村普惠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5-36页 |
4.3 农村普惠金融生态环境系统的因果反馈关系分析 | 第36-38页 |
4.4 农村普惠金融生态环境系统流图的绘制 | 第38-39页 |
4.5 模型的相关说明 | 第39-40页 |
4.6 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0-44页 |
4.7 模型的检验 | 第44-4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5 西部地区农村普惠金融生态环境系统动力学实证分析 | 第48-56页 |
5.1 系统动力学仿真结果及预测分析 | 第48-50页 |
5.2 西部地区农村普惠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5页 |
5.2.1 影响因素选取 | 第50-51页 |
5.2.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5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57页 |
6.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