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物化学论文

两株昆虫病原内生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4页
    1.1 微生物天然产物概述第13页
    1.2 微生物天然产物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微生物天然产物意义第14-16页
    1.4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开发策略第16-19页
        1.4.1 开发新的微生物资源第16页
        1.4.2 开发新的天然产物筛选方法第16-17页
        1.4.3 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第17-18页
        1.4.4 宏基因组技术第18-19页
    1.5 嗜线虫致病杆菌概述第19-23页
        1.5.1 嗜线虫致病杆菌生活史第19-21页
        1.5.2 嗜线虫致病杆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现状第21-22页
        1.5.3 嗜线虫致病杆菌基因组分析第22-23页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3-24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24-30页
    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第24-27页
        2.1.1 菌株第24-25页
        2.1.2 本研究主要使用的试剂及耗材第25页
        2.1.3 本研究使用的主要仪器第25-26页
        2.1.4 本研究中所配制的试剂和 TLC 显色剂第26-27页
    2.2 实验方法第27-28页
        2.2.1 菌种活化及选育第27页
        2.2.2 抗菌活性的测定第27页
        2.2.3 细胞毒性的测定第27-28页
    2.3 种子培养及发酵条件的摸索与建立第28页
    2.4 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纯化方法第28页
        2.4.1 薄层层析(TLC)第28页
        2.4.2 硅胶吸附柱层析第28页
        2.4.3 反相硅胶吸附柱层析第28页
        2.4.4 凝胶柱 Sephadex LH-20 层析第28页
        2.4.5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第28页
    2.5 次级代谢产物结构鉴定第28-30页
        2.5.1 质谱(Mass spectrometry)第28-29页
        2.5.2 红外色谱(IR,infrared spectrometry)第29页
        2.5.3 核磁共振(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第29-30页
第三章 发酵条件摸索和目标化合物的确定第30-35页
    3.1 发酵条件摸索第30-31页
    3.2 PacYellow 和 GcGill 5 所产目标化合物的确定第31-33页
    3.3 发酵粗产物的制备第33-34页
    3.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PacYellow 的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与活性测试第35-49页
    4.1 PacYellow 的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第35-39页
    4.2 PacYellow 化合物结构鉴定第39-44页
        4.2.1 P-1、2、3、4 化合物结构鉴定第39-40页
        4.2.2 P-5、6、7、8 化合物结构鉴定第40-44页
    4.3 PacYellow 代谢物的生物活性测试第44-45页
    4.4 PacYellow 细胞测试第45-47页
    4.5 PacYellow 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第47-48页
    4.6 总结与讨论第48-49页
第五章 GcGill 5 的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与活性测试第49-62页
    5.1 GcGill5 组化合物的纯化第49-51页
    5.2 GcGill 5 组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第51-57页
        5.2.1 化合物 G-1 的结构鉴定第51-52页
        5.2.2 化合物 G-2 的结构鉴定第52-53页
        5.2.3 化合物 G-3 的结构鉴定第53-54页
        5.2.4 化合物 G-4 的结构鉴定第54-55页
        5.2.5 化合物 G-5 的结构鉴定第55-56页
        5.2.6 化合物 G-6 的结构鉴定第56-57页
    5.3 GcGill5 组化合物生物活性测试第57页
    5.4 GcGill5 组化合物细胞活性测试第57-58页
    5.5 小结与讨论第58-62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2-64页
    6.1 工作总结第62页
    6.2 展望第62-64页
        6.2.1 线虫内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再挖掘第62-63页
        6.2.2 PacYellow 组化合物研究展望第63页
        6.2.3 GcGill5 组化合物的研究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附录 1 PacYellow 组化合物谱图第67-85页
附录 2 GcGill 5 组化合物谱图第85-92页
附录 316s rDNA 序列第92-94页
致谢第94-9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水生态足迹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以河西内陆河流域为例
下一篇:细菌基因组岛相关模块的挖掘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