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贵线穿越煤系地层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煤系地层隧道围岩大变形研究 | 第10-12页 |
1.2.2 煤系地层隧道揭煤岩柱稳定性研究 | 第12-13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2章 成贵线典型煤系地层隧道工程概况 | 第16-22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高坡隧道工程概况 | 第16-18页 |
2.2.1 工程地质情况 | 第16页 |
2.2.2 地应力情况 | 第16-17页 |
2.2.3 隧道围岩及支护变形情况 | 第17-18页 |
2.3 玉京山隧道工程概况 | 第18-21页 |
2.3.1 工程地质情况 | 第18页 |
2.3.2 煤层及瓦斯赋存概况 | 第18-20页 |
2.3.3 工程地质评价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穿越煤系地层隧道现场监测分析 | 第22-44页 |
3.1 引言 | 第22页 |
3.2 监测内容及方案 | 第22-25页 |
3.3 监测结果分析 | 第25-43页 |
3.3.1 拱顶下沉监测结果分析 | 第25-29页 |
3.3.2 水平收敛监测结果分析 | 第29-33页 |
3.3.3 围岩压力监测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3.3.4 初期支护钢拱架内力监测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3.3.5 初期支护混凝土应力监测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3.3.6 锚杆轴力监测结果分析 | 第37-40页 |
3.3.7 两层支护间压力监测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3.3.8 围岩变形特征及支护方案改进 | 第41-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穿越煤系地层隧道数值模拟分析 | 第44-59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44-48页 |
4.2.1 岩体计算范围及边界条件 | 第44-45页 |
4.2.2 材料参数及初始应力场 | 第45-46页 |
4.2.3 荷载工况 | 第46-48页 |
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8-57页 |
4.3.1 围岩位移与应力分析 | 第48-56页 |
4.3.2 初期支护结构内力分析 | 第56-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穿越煤系地层隧道揭煤方法研究 | 第59-76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预留安全岩柱厚度研究 | 第59-67页 |
5.2.1 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岩柱稳定性分析 | 第59-63页 |
5.2.2 不同煤层产状安全岩柱厚度分析 | 第63-67页 |
5.3 揭煤方法研究 | 第67-74页 |
5.3.1 煤层缓倾下揭开安全岩柱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7-70页 |
5.3.2 煤层倾斜下揭开安全岩柱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0-72页 |
5.3.3 煤层急倾下揭开安全岩柱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2-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一、本文工作总结 | 第76-77页 |
二、本文工作不足与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