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钢板的热冲压温度场分析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引言 | 第9-11页 |
1.2 热冲压成形技术概述 | 第11-14页 |
1.2.1 热冲压成形技术原理 | 第11-12页 |
1.2.2 热冲压技术分类 | 第12页 |
1.2.3 热冲压关键参数 | 第12-13页 |
1.2.4 热冲压工艺装备及核心技术 | 第13-14页 |
1.3 热冲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16-17页 |
2 热冲压成形传热理论分析 | 第17-25页 |
2.1 传热基本原理 | 第17-21页 |
2.1.1 热传导 | 第17-18页 |
2.1.2 热对流 | 第18-20页 |
2.1.3 热辐射 | 第20-21页 |
2.2 热冲压过程温度场分析 | 第21-23页 |
2.2.1 热冲压过程温度场分析的意义 | 第21-22页 |
2.2.2 热冲压过程热交换分析 | 第22-23页 |
2.3 有限元模拟分析理论及软件介绍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热冲压界面换热系数的测定 | 第25-36页 |
3.1 实验设计 | 第26-27页 |
3.1.1 实验装置 | 第26-27页 |
3.1.2 实验步骤 | 第27页 |
3.2 求解方法 | 第27-30页 |
3.2.1 实验模拟 | 第27-29页 |
3.2.2 最小二乘法求解 | 第29-30页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0-35页 |
3.3.1 保温时间和氧化层厚度的关系 | 第30-31页 |
3.3.2 板料的氧化作用对换热系数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3 压力对换热系数的影响 | 第32-34页 |
3.3.4 整体拟合分析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U形件模具冷却系统系统的设计 | 第36-41页 |
4.1 模具冷却方式的选择 | 第36页 |
4.2 模具冷却系统的设计原则 | 第36-37页 |
4.3 U形件结构设计 | 第37页 |
4.4 冷却水管直径的确定 | 第37-38页 |
4.5 冷却水道根数的确定 | 第38-39页 |
4.6 冷却管道间距以及与模面距离的确定 | 第39页 |
4.7 模具间隙的确定 | 第39-40页 |
4.8 对流换热系数的确定 | 第40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5 U形件的温度场分析 | 第41-53页 |
5.1 温度场的有限元模拟 | 第41-44页 |
5.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5.1.2 材料属性设置 | 第42页 |
5.1.3 成形阶段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42页 |
5.1.4 成形模拟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5.1.5 冷却阶段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43-44页 |
5.2 冷却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4-51页 |
5.2.1 冷却过程中板料和模具的温度变化 | 第44-45页 |
5.2.2 模具间隙对冷却效果影响分析 | 第45-46页 |
5.2.3 保压时间对冷却效果影响分析 | 第46-47页 |
5.2.4 保压力对冷却效果影响分析 | 第47-48页 |
5.2.5 水流速度对冷却效果影响分析 | 第48-49页 |
5.2.6 工艺循环次数对冷却效果影响分析 | 第49-5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6 U形件热冲压件冷却效果的试验 | 第53-60页 |
6.1 实验所需设备及材料 | 第53-56页 |
6.2 试验过程 | 第56-57页 |
6.3 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的比较 | 第57-5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 | 第66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