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乌托邦”的影像化表达--以贾樟柯《山河故人》等电影为例
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一、“乡愁乌托邦”研究状况概述 | 第13-17页 |
二、贾樟柯电影研究状况概述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何为“乡愁乌托邦” | 第20-30页 |
第一节 怀旧或乡愁的谱系 | 第20-24页 |
一、怀旧的语义演变 | 第20-22页 |
二、怀旧的分类与其乌托邦之维 | 第22-24页 |
第二节 乌托邦的基本含义与特征 | 第24-27页 |
一、乌托邦与乌托邦观念 | 第24-25页 |
二、乌托邦观念的基本特征 | 第25-27页 |
第三节 “乡愁乌托邦”及其基本特征 | 第27-30页 |
第三章、 现代性之“伤” | 第30-37页 |
第一节 作为背景的现代性问题 | 第30-33页 |
第二节 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与“乡愁乌托邦” | 第33-35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未来何往 | 第37-49页 |
第一节 渴望“镜子空间” | 第37-41页 |
第二节 想象未来 | 第41-44页 |
第三节 想象“情感乌托邦” | 第44-48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乡关何处 | 第49-59页 |
第一节 汾阳无宁日 | 第49-51页 |
第二节 “寻找母亲的仪式” | 第51-55页 |
一、缺席/失控的父亲 | 第52-53页 |
二、作为情感归属的母亲 | 第53-55页 |
第三节 出走与回归 | 第55-58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附录一: 贾樟柯影像作品列表 | 第69-70页 |
附录二: 本文所涉电影文本内容简介 | 第70-74页 |
一、“故乡三部曲” | 第70-72页 |
1. 《小武》 | 第70页 |
2. 《站台》 | 第70-71页 |
3. 《任逍遥》 | 第71-72页 |
二、《三峡好人》 | 第72-73页 |
三、《山河故人》 | 第73-74页 |
作者简介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