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2页 |
CONTENTS | 第12-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1页 |
1.1 巨型柱的工程应用 | 第16-24页 |
1.1.1 巨型结构体系简介 | 第16页 |
1.1.2 巨型柱的种类及形式 | 第16-17页 |
1.1.3 巨型柱的工程实例 | 第17-22页 |
1.1.4 巨型柱在结构中的受力特点 | 第22-23页 |
1.1.5 SRC巨型柱的优点 | 第23-24页 |
1.2 巨型柱的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2.1 论分析 | 第24页 |
1.2.2 试验研究 | 第24页 |
1.2.3 数值分析 | 第24-25页 |
1.3 巨型柱的特殊性 | 第25-29页 |
1.3.1 尺寸效应的影响 | 第25-27页 |
1.3.2 采用高强混凝土及高强箍筋 | 第27-28页 |
1.3.3 巨型柱的计算长度 | 第28页 |
1.3.4 巨型柱的截面布置 | 第28-29页 |
1.4 研究的目的、方法、内容 | 第29-31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9-3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基于ABAQUS的SRC巨型柱有限元分析 | 第31-73页 |
2.1 前言 | 第31页 |
2.2 ABAQUS有限元软件介绍 | 第31-32页 |
2.3 材料本构关系 | 第32-35页 |
2.3.1 钢材的本构模型 | 第32-33页 |
2.3.2 混凝土的本构模型 | 第33-35页 |
2.4 计算模型 | 第35-43页 |
2.4.1 标准模型定义 | 第35-36页 |
2.4.2 单元选择及网格划分 | 第36-37页 |
2.4.3 材料参数的选择 | 第37-40页 |
2.4.4 部件装配与接触 | 第40-41页 |
2.4.5 约束与荷载施加 | 第41页 |
2.4.6 程序有限元计算方法 | 第41-42页 |
2.4.7 箍筋建立方式的模型对比 | 第42-43页 |
2.5 计算分析 | 第43-67页 |
2.5.1 轴压比的影响 | 第43-47页 |
2.5.2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第47-55页 |
2.5.3 含钢率的影响 | 第55-57页 |
2.5.4 剪跨比的影响 | 第57-60页 |
2.5.5 配筋率的影响 | 第60-62页 |
2.5.6 配箍率的影响 | 第62-64页 |
2.5.7 尺寸效应的影响 | 第64-67页 |
2.6 平截面假定的验证 | 第67-69页 |
2.6.1 加载位移阶段的影响 | 第68页 |
2.6.2 轴压比的影响 | 第68-69页 |
2.6.3 剪跨比的影响 | 第69页 |
2.7 SRC巨型柱的滞回性能 | 第69-71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三章 基于OpenSEES的SRC巨型柱有限元分析 | 第73-102页 |
3.1 OpenSEES简介 | 第73页 |
3.2 OpenSEES的程序架构 | 第73-75页 |
3.3 计算模型 | 第75-84页 |
3.3.1 材料本构 | 第75-80页 |
3.3.2 截面划分 | 第80-81页 |
3.3.3 单元类型 | 第81-82页 |
3.3.4 计算分析 | 第82页 |
3.3.5 与ABAQUS软件的比较 | 第82-84页 |
3.4 计算分析及与ABAQUS计算结果的对比 | 第84-95页 |
3.4.1 轴压比的影响 | 第84-86页 |
3.4.2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第86-87页 |
3.4.3 含钢率的影响 | 第87-89页 |
3.4.4 剪跨比的影响 | 第89-90页 |
3.4.5 配筋率的影响 | 第90-91页 |
3.4.6 配箍率的影响 | 第91-93页 |
3.4.7 尺寸效应的影响 | 第93-95页 |
3.5 SRC巨型柱截面布置形式的探讨研究 | 第95-100页 |
3.5.1 五种型钢布置形式 | 第95-97页 |
3.5.2 型钢约束混凝土的影响 | 第97-98页 |
3.5.3 结果分析 | 第98-10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四章 SRC巨型柱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102-115页 |
4.1 基于规范的计算方法和截面法 | 第102-108页 |
4.1.1 基于规范的计算方法 | 第102-106页 |
4.1.2 截面法 | 第106-108页 |
4.2 各方法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108-110页 |
4.2.1 轴压比的变化 | 第108-109页 |
4.2.2 剪跨比的变化 | 第109页 |
4.2.3 含钢率的变化 | 第109-110页 |
4.3 修正方法 | 第110-114页 |
4.3.1 正交设计 | 第110-111页 |
4.3.2 修正截面法 | 第111-11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8页 |
5.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 第115-116页 |
5.2 设计建议 | 第116-117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