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0页 |
1.1 病原特征 | 第12-13页 |
1.2 临床及病理变化 | 第13页 |
1.3 泰勒虫裂殖子的检测 | 第13-14页 |
1.4 泰勒虫裂殖子的纯化 | 第14页 |
1.5 蛋白质鉴定 | 第14-15页 |
1.6 蛋白全谱分析 | 第15-16页 |
1.7 差异蛋白分析 | 第16-18页 |
1.8 蛋白质组学在寄生虫方面的应用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吕氏泰勒虫和尤氏泰勒虫的鉴定、增殖与纯化 | 第20-29页 |
2.1 材料 | 第20页 |
2.1.1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2.1.3 虫种资源 | 第20页 |
2.1.4 实验动物 | 第20页 |
2.2 方法 | 第20-23页 |
2.2.1 泰勒虫的增殖 | 第21页 |
2.2.2 多重PCR鉴定方法的建立 | 第21-22页 |
2.2.2.1 引物设计 | 第21页 |
2.2.2.2 多重PCR特异性及灵敏性检测 | 第21-22页 |
2.2.2.3 多重PCR反应条件优化 | 第22页 |
2.2.2.4 PCR产物检测 | 第22页 |
2.2.3 免疫亲和层析纯化泰勒虫裂殖子方法的建立 | 第22-23页 |
2.2.3.1 抗体的纯化 | 第22页 |
2.2.3.2 抗体的上样前处理 | 第22页 |
2.2.3.3 抗体的偶联 | 第22页 |
2.2.3.4 样品预处理 | 第22-23页 |
2.2.3.5 裂殖子的纯化 | 第23页 |
2.2.3.6 纯化效果检测 | 第23页 |
2.3 结果 | 第23-27页 |
2.3.1 虫体的增殖 | 第23-24页 |
2.3.2 多重PCR特异性检测 | 第24-25页 |
2.3.3 多重PCR灵敏性检测 | 第25页 |
2.3.4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25-26页 |
2.3.5 野外样品检测 | 第26页 |
2.3.6 抗体纯化效果 | 第26页 |
2.3.7 虫体纯化效果 | 第26-27页 |
2.4 讨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吕氏泰勒虫与尤氏泰勒虫裂殖子的差异蛋白组学鉴定与功能分析 | 第29-51页 |
3.1 材料 | 第29页 |
3.1.1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29页 |
3.2 方法 | 第29-31页 |
3.2.1 虫体蛋白质提取 | 第29页 |
3.2.2 Bradford定量 | 第29-30页 |
3.2.3 蛋白电泳 | 第30页 |
3.2.4 样品的酶解 | 第30页 |
3.2.5 iTRAQ标记 | 第30页 |
3.2.6 SCX分离 | 第30页 |
3.2.7 基于Triple TOF 5600的LC-ESI-MSMS分析 | 第30页 |
3.2.8 Mascot搜索 | 第30-31页 |
3.2.9 GO注释 | 第31页 |
3.2.10 COG注释 | 第31页 |
3.2.11 Pathway代谢通路注释 | 第31页 |
3.3 结果 | 第31-49页 |
3.3.1 泰勒虫蛋白提取 | 第31-32页 |
3.3.2 Bradford标准曲线制作 | 第32-33页 |
3.3.3 泰勒虫蛋白质鉴定 | 第33-35页 |
3.3.3.1 数据库选择 | 第33页 |
3.3.3.2 Mascot搜索 | 第33-34页 |
3.3.3.3 蛋白鉴定基本信息 | 第34-35页 |
3.3.4 氏泰勒虫种内差异蛋白分析 | 第35-39页 |
3.3.4.1 氏泰勒虫种内差异蛋白分布 | 第35-37页 |
3.3.4.2 吕氏泰勒虫种内差异蛋白的功能聚类 | 第37-39页 |
3.3.5 尤氏氏泰勒虫种内差异蛋白分析 | 第39-42页 |
3.3.5.1 尤氏泰勒虫种内差异蛋白分布 | 第39-41页 |
3.3.5.2 尤氏泰勒虫种内差异蛋白的功能聚类 | 第41-42页 |
3.3.6 两种泰勒虫种间蛋白差异性分析 | 第42-45页 |
3.3.7 差异蛋白的功能聚类 | 第45-47页 |
3.3.8 细胞通路分析 | 第47-48页 |
3.3.9 在转录水平对重点差异蛋白表达量验证 | 第48-49页 |
3.4 讨论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吕氏泰勒虫与尤氏泰勒虫裂殖子的蛋白全谱分析 | 第51-63页 |
4.1 材料 | 第51页 |
4.1.1 主要仪器 | 第51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51页 |
4.2 方法 | 第51-53页 |
4.2.1 虫体蛋白质提取 | 第51页 |
4.2.2 Bradford定量 | 第51页 |
4.2.3 SDS电泳 | 第51页 |
4.2.4 蛋白质胶内酶解 | 第51-52页 |
4.2.5 肽段提取 | 第52页 |
4.2.6 基于LTQ-Orbitrap CID的LC-ESI-MS/MS分析 | 第52页 |
4.2.7 Mascot搜索 | 第52-53页 |
4.3 结果 | 第53-60页 |
4.3.1 泰勒虫蛋白提取 | 第53-54页 |
4.3.2 Bradford标准曲线制作 | 第54页 |
4.3.3 蛋白鉴定结果 | 第54-56页 |
4.3.3.1 肽段匹配误差分析 | 第55页 |
4.3.3.2 蛋白鉴定覆盖度分布 | 第55-56页 |
4.3.3.3 鉴定肽段序列长度分布 | 第56页 |
4.3.4 GO分析 | 第56-59页 |
4.3.4.1 吕氏泰勒虫GO分析 | 第56-58页 |
4.3.4.2 尤氏泰勒虫GO分析 | 第58-59页 |
4.3.5 GOG分析 | 第59-60页 |
4.3.5.1 吕氏泰勒虫GOG分析 | 第59-60页 |
4.3.5.2 尤氏泰勒虫GOG分析 | 第60页 |
4.4 讨论 | 第60-63页 |
全文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