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固耦合的下穿河流段隧道稳定性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1.2.1 裂隙岩体渗流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关于裂隙岩体地下水数值模拟方面 | 第11-12页 |
1.2.3 耦合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丫口寨隧道下穿河流段地质环境分析 | 第19-27页 |
2.1 概况 | 第19页 |
2.2 工程地质 | 第19-23页 |
2.2.1 地层岩性 | 第19-21页 |
2.2.2 震动参数 | 第21页 |
2.2.3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 第21-23页 |
2.3 水文地质 | 第23-26页 |
2.3.1 地表水 | 第23页 |
2.3.2 地下水 | 第23-24页 |
2.3.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 第24页 |
2.3.4 水化学特征 | 第24页 |
2.3.5 隧道涌水量预测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下穿河流隧道稳定性的流固耦合分析 | 第27-44页 |
3.1 应力场和渗流场的相互作用机理 | 第27-28页 |
3.2 数值模拟分析 | 第28-42页 |
3.2.1 计算模型及参数 | 第29-31页 |
3.2.2 计算方案 | 第31页 |
3.2.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1-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注浆堵水条件下隧道围岩流固耦合分析 | 第44-66页 |
4.1 概述 | 第44-45页 |
4.1.1 围岩注浆加固的作用 | 第45页 |
4.1.2 围岩注浆的方式 | 第45页 |
4.2 围岩注浆后参数的变化 | 第45-47页 |
4.2.1 注浆对围岩渗透系数的影响 | 第46页 |
4.2.2 注浆对围岩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4.2.3 注浆对围岩内摩擦角和粘聚力的影响 | 第47页 |
4.3 注浆加固条件下的渗流理论分析 | 第47-53页 |
4.3.1 衬砌外水压力折减系数 | 第47-50页 |
4.3.2 折减系数的取值 | 第50-53页 |
4.4 数值模拟 | 第53-64页 |
4.4.1 计算方案 | 第53-54页 |
4.4.2 数值计算监测点的位置及监测内容 | 第54-55页 |
4.4.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5-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开挖方法优化 | 第66-84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计算模型及参数 | 第66-69页 |
5.2.1 计算模型 | 第66-68页 |
5.2.2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68-69页 |
5.3 三种开挖方法的施工步骤及监测点的布置 | 第69-74页 |
5.3.1 双侧壁导坑法的施工步骤 | 第69-70页 |
5.3.2 CD 法的施工步骤 | 第70-71页 |
5.3.3 三台阶法的施工步骤 | 第71-73页 |
5.3.4 监测点的布置 | 第73-74页 |
5.4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第74-82页 |
5.4.1 洞周位移分析 | 第74-77页 |
5.4.2 初期支护结构受力分析 | 第77-80页 |
5.4.3 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80-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4-85页 |
6.2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