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1.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唤 | 第10页 |
1.1.2 教师专业化理论发展的诉求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3.1 第四代评价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2 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第四代评价理论与教师专业素质提高 | 第20-28页 |
2.1 第四代评价理论概述 | 第20-23页 |
2.1.1 第四代评价理论的产生 | 第20-21页 |
2.1.2 第四代评价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2.2 第四代评价理论对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启示 | 第23-28页 |
2.2.1 倡导教师评价主体、方法、标准等的多元 | 第23-25页 |
2.2.2 建立平等关系,调动所有参与者的力量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 第25页 |
2.2.3 以教师为主体,共同建构教师专业素质并提高 | 第25-28页 |
第三章 第四代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教师专业素质的现状分析 | 第28-36页 |
3.1 管理主义倾向:教师被排除在评价过程之外 | 第28-31页 |
3.1.1 管理主义倾向的评价范式 | 第28-29页 |
3.1.2 管理主义倾向带来了学校管理的繁杂 | 第29-30页 |
3.1.3 教师主体意识的丧失 | 第30-31页 |
3.2 价值取向单一:利益相关者的缺失及矛盾冲突 | 第31-32页 |
3.2.1 对价值多元化的排斥 | 第31页 |
3.2.2 价值取向偏差 | 第31-32页 |
3.3 方法中心主义:科学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倾向 | 第32-36页 |
3.3.1 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不良后果 | 第32-33页 |
3.3.2 教师专业素质中的科学实证主义 | 第33-36页 |
第四章 第四代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策略 | 第36-58页 |
4.1 确保教师主体地位 | 第36-39页 |
4.1.1 以教师的发展为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根本目的 | 第36-38页 |
4.1.2 调动教师内在积极性 | 第38-39页 |
4.2 调动各方力量,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 第39-47页 |
4.2.1 国家的经费与制度保障 | 第39-43页 |
4.2.2 构建和谐的学校环境 | 第43-45页 |
4.2.3 发挥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 第45-46页 |
4.2.4 聚焦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相长 | 第46-47页 |
4.3 构建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研究方法体系 | 第47-53页 |
4.3.1 行动研究 | 第47-49页 |
4.3.2 叙事研究 | 第49-51页 |
4.3.3 案例研究 | 第51-52页 |
4.3.4 课例研究 | 第52-53页 |
4.4 改进教师评价,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高 | 第53-58页 |
4.4.1 重视个性化素质的立体式评价内容 | 第54-55页 |
4.4.2 构建以教师为主的多元评价主体 | 第55页 |
4.4.3 偏重发展性的评价结果使用 | 第55-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