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3-3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北极油气资源研究现状 | 第14-2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2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1.3 存在问题和选题意义 | 第28-29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1.5 研究方法与工作量 | 第31-33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1.5.2 工作量 | 第32-33页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第33-34页 |
2. 理论基础 | 第34-45页 |
2.1 能源经济理论与方法 | 第34-39页 |
2.1.1 能源经济理论 | 第34-35页 |
2.1.2 能源生产率 | 第35-36页 |
2.1.3 协整理论 | 第36-39页 |
2.2 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 | 第39-42页 |
2.2.1 能源消费与环境关系相关理论 | 第39-40页 |
2.2.2 环境压力控制模型方法 | 第40-41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41-42页 |
2.3 战略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42-44页 |
2.3.1 系统科学与协同学理论 | 第42-43页 |
2.3.2 SWOT评价模型理论 | 第43-44页 |
2.4 小结 | 第44-45页 |
3. 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及潜力 | 第45-56页 |
3.1 北极的自然地理 | 第45-48页 |
3.1.1 北极地区 | 第45页 |
3.1.2 北极国家 | 第45-46页 |
3.1.3 北极划界问题 | 第46-48页 |
3.2 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分布与潜力分析 | 第48-53页 |
3.3 北极国家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 第53-54页 |
3.3.1 北极国家关于油气资源争议 | 第53页 |
3.3.2 北极国家油气资源潜力分布 | 第53-54页 |
3.4 小结 | 第54-56页 |
4. 北极国家油气资源供需关系与贸易空间研究 | 第56-79页 |
4.1 石油供需关系及态势分析 | 第56-64页 |
4.1.1 北极地区石油总量变化及态势 | 第58-60页 |
4.1.2 各国石油产消量变化及态势 | 第60-64页 |
4.2 天然气供求关系及态势分析 | 第64-71页 |
4.2.1 北极地区天然气总量变化及态势 | 第66-68页 |
4.2.2 各国天然气产消量变化及态势 | 第68-71页 |
4.3 北极国家油气产消区域差异与贸易流向分析 | 第71-78页 |
4.3.1 空间区域差异 | 第71-73页 |
4.3.2 贸易流向分析 | 第73-77页 |
4.3.3 北极国家油气资源出口至中国的统计分析 | 第77-78页 |
4.4 小结 | 第78-79页 |
5. 北极国家油气资源的经济贡献分析 | 第79-101页 |
5.1 数据来源 | 第79-80页 |
5.2 基于油气资源的能源生产率分析 | 第80-85页 |
5.2.1 俄罗斯 | 第81-82页 |
5.2.2 加拿大 | 第82-83页 |
5.2.3 挪威 | 第83页 |
5.2.4 丹麦 | 第83页 |
5.2.5 阿拉斯加 | 第83-85页 |
5.2.6 北极五国比较分析 | 第85页 |
5.3 基于协整模型的经济影响评价 | 第85-100页 |
5.3.1 俄罗斯 | 第86-89页 |
5.3.2 加拿大 | 第89-91页 |
5.3.3 挪威 | 第91-94页 |
5.3.4 丹麦 | 第94-96页 |
5.3.5 阿拉斯加 | 第96-99页 |
5.3.6 北极五国比较分析 | 第99-100页 |
5.4 小结 | 第100-101页 |
6. 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与温室气体排放影响评价 | 第101-126页 |
6.1 数据来源 | 第101-102页 |
6.2 北极国家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分析 | 第102-114页 |
6.2.1 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协整分析 | 第102-109页 |
6.2.2 经济增长与甲烷排放的协整分析 | 第109-114页 |
6.3 北极国家油气资源消费与温室气体排放分析 | 第114-123页 |
6.3.1 俄罗斯 | 第115-116页 |
6.3.2 加拿大 | 第116-118页 |
6.3.3 丹麦 | 第118-119页 |
6.3.4 挪威 | 第119-121页 |
6.3.5 阿拉斯加 | 第121-123页 |
6.4 北极国家比较分析与讨论 | 第123-125页 |
6.5 小结 | 第125-126页 |
7. 北极国家油气资源与环境压力综合分析 | 第126-146页 |
7.1 数据来源与变量释义 | 第126-128页 |
7.1.1 模型变量释义 | 第126-127页 |
7.1.2 数据来源 | 第127-128页 |
7.1.3 变量检验 | 第128页 |
7.2 STIRPAT模型构建方法 | 第128-130页 |
7.3 北极国家的STIRPAT模型构建与分析 | 第130-144页 |
7.3.1 俄罗斯 | 第130-136页 |
7.3.2 加拿大 | 第136-139页 |
7.3.3 挪威 | 第139-141页 |
7.3.4 丹麦 | 第141-144页 |
7.4 各国比较分析 | 第144-145页 |
7.5 小结 | 第145-146页 |
8. 中国需求与北极油气开发利用战略 | 第146-163页 |
8.1 中国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及其贸易往来分析 | 第146-149页 |
8.1.1 油气资源供需关系分析 | 第146-147页 |
8.1.2 中国油气资源进口来源分析 | 第147-149页 |
8.2 中国与北极国家油气资源国际合作的SWOT分析 | 第149-159页 |
8.2.1 SWOT分析 | 第149-153页 |
8.2.2 中国与北极国家油气资源国际合作的战略路径 | 第153-159页 |
8.3 中国参与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其他路径 | 第159-160页 |
8.3.1 中国参与北极国际海底油气资源利用方式 | 第159页 |
8.3.2 北极国际海底油气资源全人类共有的法律基础 | 第159-160页 |
8.4 中国参与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创新方向 | 第160-162页 |
8.4.1 注重环境保护约束下北极资源开发模式的发展 | 第160-161页 |
8.4.2 提高温室气体的资源化利用 | 第161页 |
8.4.3 加强北极航道研究,为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开辟新航路 | 第161-162页 |
8.4.4 加强风险分析与预警技术研究 | 第162页 |
8.5 小结 | 第162-163页 |
9. 结论 | 第163-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80页 |
致谢 | 第180-18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