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工程施工论文--隧洞与地下工程论文

水电站地下洞室施工期湿环境及控制方法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目录第8-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1-14页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存在问题第13-14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4-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页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4-16页
第2章 水电站热湿环境现场调研第16-27页
    2.1 调研目的第16页
    2.2 工程概述第16页
    2.3 热湿环境第16-20页
        2.3.1 测试设备及方法第17页
        2.3.2 测点布置第17-18页
        2.3.3 测试结果第18-20页
    2.4 湿源第20-22页
    2.5 散湿量的计算第22-26页
        2.5.1 围护结构散湿第22-24页
        2.5.2 敞开水表面散湿第24-25页
        2.5.3 人为散湿第25页
        2.5.4 人体散湿第25页
        2.5.5 室外空气带湿第25-26页
    2.6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3章 湿环境计算方法研究第27-40页
    3.1 实验测试第27-33页
        3.1.1 测试内容及方法第27-30页
        3.1.2 测试结果第30-33页
    3.2 湿环境数值计算第33-39页
        3.2.1 数学模型第33-35页
        3.2.2 几何模型第35-36页
        3.2.3 边界设定第36页
        3.2.4 网格划分第36-37页
        3.2.5 结果对比第37-39页
    3.3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4章 除湿方法分析第40-49页
    4.1 概述第40页
    4.2 通风降湿第40-42页
        4.2.1 自然通风降湿第40-41页
        4.2.2 机械通风降湿第41-42页
        4.2.3 升温通风降湿第42页
    4.3 冷却除湿第42-45页
        4.3.1 冷冻除湿第42-43页
        4.3.2 压缩除湿第43-44页
        4.3.3 热泵除湿第44页
        4.3.4 热电冷凝除湿第44-45页
    4.4 吸附除湿第45-46页
    4.5 吸收除湿第46页
    4.6 水电站地下洞室群施工期除湿方式确定第46-48页
    4.7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5章 机械通风对掌头区湿环境的影响第49-74页
    5.1 模型建立第49-53页
        5.1.1 几何模型第49-50页
        5.1.2 网格划分第50页
        5.1.3 边界设定第50-53页
        5.1.4 计算工况第53页
    5.2 无新风状态下湿环境分析第53-55页
    5.3 机械通风对掌头区湿环境影响分析第55-73页
        5.3.1 布置方案第55页
        5.3.2 不同送风状态对掌头区湿环境影响第55-65页
        5.3.3 不同送风量对掌头区湿环境影响第65-69页
        5.3.4 机械通风对白鹤滩水电站湿环境的影响第69-73页
    5.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6章 通风—冷却联合除湿研究第74-84页
    6.1 模型建立第74-77页
        6.1.1 几何模型第74页
        6.1.2 网格划分第74-75页
        6.1.3 边界设定第75-77页
    6.2 冷却-机械通风联合除湿第77-82页
        6.2.1 布置方案第77-78页
        6.2.2 模拟结果第78-80页
        6.2.3 选型建议第80-82页
    6.3 通风与通风-冷却联合除湿经济性比较第82-83页
    6.4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结论与展望第84-86页
致谢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州市番禺区钟村街城市更新改造研究
下一篇:基于代理模型的HEV齿轮传动元件优化设计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