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20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 竞争性选任的制度研究 | 第12-13页 |
2. 基于民主视角的竞争性选任研究 | 第13-14页 |
3. 民主理论研究 | 第14-17页 |
(三)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2. 比较研究法 | 第18页 |
3. 个案分析法 | 第18页 |
(五) 创新与不足 | 第18-20页 |
一、竞争性选任民主逻辑的理论阐释:建构三维分析框架 | 第20-28页 |
(一)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1. 党政领导干部 | 第20-21页 |
2. 竞争性选任 | 第21页 |
3. 民主 | 第21-22页 |
(二) 竞争性选任民主的价值分析 | 第22-24页 |
1. 扩大选人用人民主 | 第22-23页 |
2. 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 第23页 |
3. 丰富民主发展形式 | 第23-24页 |
(三) 三维分析框架 | 第24-28页 |
1. 有效参与维度 | 第24-25页 |
2. 利益表达维度 | 第25-26页 |
3. 权利平等维度 | 第26-28页 |
二、多数人选人的逻辑:有效参与维度分析 | 第28-37页 |
(一) 扩大有效参与的现状分析 | 第28-31页 |
1. 重视群众意见,参与效力不断提高 | 第28-30页 |
2. 仍是少数人选人,参与有效性不足 | 第30-31页 |
(二) 制约群众有效参与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 第31-33页 |
1. 参与主体:参与意识淡薄 | 第32页 |
2. 制度安排:制度供给不足 | 第32-33页 |
(三) 促进有效参与的路径探讨 | 第33-36页 |
1. 完善参与制度系统:促进有效参与的内在要求 | 第33-34页 |
2. 科学设定参与程序:促进有效参与的直接依据 | 第34-35页 |
3. 提升群众参与能力:促进有效参与的根本途径 | 第35-36页 |
小结:理性对待,促进有效 | 第36-37页 |
三、群众满意的逻辑:利益表达维度分析 | 第37-46页 |
(一) 利益表达的主要渠道:民主选任的理念与实践 | 第37-39页 |
1. 民主选任蕴含利益表达特性 | 第38页 |
2. 传统选任方式阻碍利益表达 | 第38-39页 |
3. 在民主选任中拓展利益表达渠道 | 第39页 |
(二) 利益表达的必要保障:民主监督的创立与阻力 | 第39-41页 |
1. 权力监督不力制约群众的利益表达活动 | 第40页 |
2. 构建监督网络,保障利益表达的实现 | 第40-41页 |
(三) 利益表达的特色体现:民主决策的彰显与局限 | 第41-43页 |
1. 民主决策以体现群众利益为实质 | 第41-42页 |
2. 同步推进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 第42-43页 |
(四) 利益表达的重要载体:网络政治的兴起与规制 | 第43-45页 |
1. 网络成为利益表达的重要窗口 | 第43-44页 |
2. 科学规制网络利益表达的非理性 | 第44-45页 |
小结:以民主制度建设实现干部选任与人民利益的统一 | 第45-46页 |
四、群众“四权”的均等化逻辑:权利平等维度分析 | 第46-53页 |
(一) “四权”平等的内涵 | 第46-47页 |
(二) 保障权利平等的现状评析 | 第47-50页 |
1. 保障“四权”平等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 第48-49页 |
2. 保障权利平等工作呈现出局限性 | 第49-50页 |
(三) 保障权利平等的具体对策 | 第50-52页 |
1. 明确保障权利平等的的总体思路 | 第50-51页 |
2. 完善保障权利平等的工作制度 | 第51-52页 |
3. 营造保障权利平等的社会环境 | 第52页 |
小结:“四权”平等的实现是渐进的过程 | 第52-53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