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35页 |
1.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概述 | 第15页 |
1.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历史 | 第15-17页 |
1.3 β-内酰胺酶 | 第17-20页 |
1.3.1 β-内酰胺酶的分类 | 第17-18页 |
1.3.2 β-内酰胺酶的产生 | 第18-20页 |
1.4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 第20-30页 |
1.4.1 克拉维酸及其类似物 | 第20-25页 |
1.4.2 硫霉素及其衍生物 | 第25-27页 |
1.4.3 天冬霉素及其类似物 | 第27-28页 |
1.4.4 磺酰胺菌素 | 第28-29页 |
1.4.5 舒巴坦及其类似物 | 第29-30页 |
1.5 他唑巴坦研究进展 | 第30-35页 |
1.5.1 基本信息 | 第30-31页 |
1.5.2 作用机制 | 第31页 |
1.5.3 临床应用 | 第31页 |
1.5.4 药效动力学研究 | 第31-32页 |
1.5.5 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32-33页 |
1.5.6 不良反应 | 第33页 |
1.5.7 特殊人群用药 | 第33页 |
1.5.8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 第33-34页 |
1.5.9 对临床检查结果的影响 | 第34页 |
1.5.10 市场概况 | 第34-35页 |
1.6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及意义 | 第35页 |
第二章 他唑巴坦的合成路线 | 第35-41页 |
2.1 他唑巴坦合成路线分析 | 第35-39页 |
2.2 涉及的其他路线 | 第39-40页 |
2.2.1 关键中间体5的合成路线 | 第39-40页 |
2.2.2 2-(三甲基硅)-1,2,3三氮唑的合成方法 | 第40页 |
2.3 最终路线的确定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41-58页 |
3.1 试剂与仪器 | 第41-42页 |
3.1.1 试剂 | 第41-42页 |
3.1.2 仪器设备 | 第42页 |
3.2 溴代青霉烷酸(中间体2)的合成工艺研究 | 第42-44页 |
3.2.1 反应投料比 | 第43页 |
3.2.2 反应投料顺序 | 第43-44页 |
3.3 溴代青霉烷酸亚砜(中间体3)的合成 | 第44-45页 |
3.4 溴代青霉烷酸亚砜二苯甲酯(4)的合成 | 第45页 |
3.5 6,6-二氢青霉烷酸亚砜二苯甲酯(中间体5)的合成 | 第45-46页 |
3.5.1 反应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 第45-46页 |
3.5.2 锌粉加入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46页 |
3.6 开环化合物(中间体6)的合成工艺 | 第46-48页 |
3.7 β-氯甲基化青霉烷酸二苯甲酯(中间体7)的合成工艺 | 第48-50页 |
3.7.1 反应机理 | 第48页 |
3.7.2 投料比 | 第48-49页 |
3.7.3 反应温度 | 第49页 |
3.7.4 相转移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 第49-50页 |
3.8 中间体13的合成工艺研究 | 第50-53页 |
3.8.1 反应机理 | 第51页 |
3.8.2 反应溶剂 | 第51-52页 |
3.8.3 反应温度 | 第52页 |
3.8.4 PH值 | 第52-53页 |
3.8.5 投料比 | 第53页 |
3.9 优化后他唑巴坦的合成步骤 | 第53-58页 |
3.9.1 中间体2的合成 | 第53页 |
3.9.2 中间体3的合成 | 第53-54页 |
3.9.3 中间体4的合成 | 第54页 |
3.9.4 中间体5的合成 | 第54-55页 |
3.9.5 中间体6的合成 | 第55页 |
3.9.6 中间体7的合成 | 第55-56页 |
3.9.7 中间体13的合成 | 第56页 |
3.9.8 中间体10的合成 | 第56-57页 |
3.9.9 他唑巴坦的合成 | 第57-58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4.1 总结 | 第58-59页 |
4.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图 | 第67-76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76-7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