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符号说明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8-34页 |
1.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概述 | 第18-22页 |
1.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 第22-24页 |
1.3 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 第24-27页 |
1.3.1 核糖体RNA甲基化修饰 | 第24-25页 |
1.3.2 外排泵主动外排 | 第25-26页 |
1.3.3 核糖体蛋白变异 | 第26页 |
1.3.4 核糖体RNA突变 | 第26页 |
1.3.5 酶介导的药物失活 | 第26-27页 |
1.4 克拉霉素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 第27-33页 |
1.4.1 C-3位修饰 | 第27-28页 |
1.4.2 C-4"位修饰 | 第28-29页 |
1.4.3 C-9位修饰 | 第29-30页 |
1.4.4 C-11位修饰 | 第30页 |
1.4.5 C-11,12位修饰 | 第30-31页 |
1.4.6 其他修饰 | 第31-33页 |
1.5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二章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 第34-41页 |
2.1 化合物设计思路 | 第34-37页 |
2.2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 第37-40页 |
2.2.1 A系列化合物 | 第37-38页 |
2.2.2 B系列化合物 | 第38-39页 |
2.2.3 C系列化合物 | 第39页 |
2.2.4 D系列化合物 | 第39-40页 |
2.3 创新性 | 第40-41页 |
第三章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41-76页 |
3.1 试剂规格和试剂预处理 | 第41-43页 |
3.1.1 试剂规格 | 第41-42页 |
3.1.2 试剂预处理 | 第42-43页 |
3.2 A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 第43-52页 |
3.2.1 合成路线 | 第43页 |
3.2.2 操作步骤 | 第43-52页 |
3.3 B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 第52-60页 |
3.3.1 合成路线 | 第52页 |
3.3.2 操作步骤 | 第52-60页 |
3.4 C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 第60-67页 |
3.4.1 合成路线 | 第60-61页 |
3.4.2 操作步骤 | 第61-67页 |
3.5 D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 第67-74页 |
3.5.1 合成路线 | 第67页 |
3.5.2 操作步骤 | 第67-74页 |
3.6 讨论 | 第74-76页 |
3.6.1 3-0-脱克拉定糖克拉霉素的合成 | 第74页 |
3.6.2 C-2'-OH的保护 | 第74页 |
3.6.3 C-3-OH的氧化 | 第74-75页 |
3.6.4 关键中间体5和目标化合物C9和D9的合成 | 第75页 |
3.6.5 C-2'-OAc的脱保护 | 第75-76页 |
第四章 化合物抗菌活性研究 | 第76-89页 |
4.1 实验原理 | 第76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76-77页 |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76页 |
4.2.2 受试菌株 | 第76-77页 |
4.2.3 对照药物及待测化合物 | 第77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77-79页 |
4.3.1 培养基和药品的配制及灭菌 | 第77页 |
4.3.2 菌种复苏、传代培养及保存 | 第77-78页 |
4.3.3 菌液制备 | 第78页 |
4.3.4 MIC值测定 | 第78页 |
4.3.5 试验后处理 | 第78-79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79-83页 |
4.4.1 抗敏感菌活性 | 第79-81页 |
4.4.2 抗耐药菌活性 | 第81-83页 |
4.5 讨论 | 第83-89页 |
4.5.1 抗菌活性讨论 | 第83-85页 |
4.5.2 构效关系讨论 | 第85-8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3页 |
5.1 总结 | 第89-92页 |
5.2 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附录Ⅰ 目标化合物结构及名称中英文对照 | 第103-120页 |
附录Ⅱ 化合物MS、~1H NMR和~(13)C NMR谱图 | 第120-174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 第174-17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