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突发公共事件微博舆情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插图索引第11-12页
附表索引第12-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第13-14页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第14页
    1.3 文献综述第14-19页
        1.3.1 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研究第14-15页
        1.3.2 关于微博的研究第15-16页
        1.3.3 关于舆情和舆论的研究第16-18页
        1.3.4 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第18-19页
    1.4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4.1 比较研究法第19页
        1.4.2 案例研究法第19-20页
        1.4.3 内容分析法第20页
        1.4.4 关键要素分析法第20页
    1.5 研究创新点第20-21页
第2章 突发公共事件微博舆情的特点第21-28页
    2.1 微博舆情一般性的特点第21-23页
        2.1.1 微博舆情具有更强的开放性第21页
        2.1.2 微博舆情体现非平衡态第21-22页
        2.1.3 微博舆情具有非线性特性第22页
        2.1.4 微博舆情的涨落和突变更为迅猛第22-23页
    2.2 突发公共事件的微博特征第23-25页
        2.2.1 信息发布的即时第23页
        2.2.2 信息发布的多角度第23-24页
        2.2.3 信息发布的“随意”第24页
        2.2.4 传播信息的快递第24页
        2.2.5 传播信息的广泛第24-25页
        2.2.6 传播信息的交互第25页
    2.3 突发公共事件微博舆情能动性第25-28页
        2.3.1 民间舆论场与主流媒体舆论场在微博平台协同传播第25-26页
        2.3.2 微博平台应急性“自组织”机制有序引导事件第26页
        2.3.3 微博“自净化”功能消除谣言影响第26-28页
第3章 突发公共事件微博舆情的形成与研判第28-38页
    3.1 突发公共事件微博舆情的传播要素第28-30页
        3.1.1 微博用户构成传播主体第28-29页
        3.1.2 突发公共事件及问题构成传播客体第29-30页
        3.1.3 信念、态度、意见与情绪的总和构成传播本体第30页
    3.2 突发公共事件微博舆情的形成机理第30-32页
        3.2.1 中国城市“道义差”成为微博舆情生成重要原因第30-31页
        3.2.2 “塔西佗陷阱”使得政府公信力下滑第31页
        3.2.3 “刻板印象”“罗宾汉情结”导致舆情偏差第31-32页
    3.3 突发公共事件微博舆情的演变第32-35页
        3.3.1 突发公共事件微博舆情的产生路径第32页
        3.3.2 突发公共事件微博舆情的演变期次与过程第32-33页
        3.3.3 突发公共事件微博舆情生成机制第33-35页
    3.4 突发公共事件微博舆情的研判第35-38页
        3.4.1 微博舆情的时空研判第35页
        3.4.2 微博舆情的民意研判第35-36页
        3.4.3 微博舆情的社会研判第36-38页
第4章 突发公共事件微博舆情影响力指标体系构建第38-46页
    4.1 评价要素与评价指标关系第38-39页
    4.2 要素覆盖率及计算第39页
    4.3 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9-40页
    4.4 指标含义第40-41页
        4.4.1 影响力强度指标第40-41页
        4.4.2 影响力广度指标第41页
        4.4.3 影响力时间指标第41页
    4.5 低级指标量化第41-42页
    4.6 权重计算第42-46页
第5章 突发公共事件微博舆情的应对与引导第46-54页
    5.1 树立对突发公共事件微博舆情科学的认识观第46-47页
    5.2 工作重点由微博舆情的监测转向预警和预测第47-48页
    5.3 关注“强势节点”影响微博意见领袖第48-50页
    5.4 建立公众回应机制以改善社会关系第50-51页
    5.5 建立微博舆情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第51-52页
    5.6 通过专门立法减少事后限制第52-54页
结论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9-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民营企业家媒介形象研究(1978-2013)--以《广州日报》为研究样本
下一篇:轮式跳跃机器人设计及其弹跳性能研究